“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最好載體。悠久的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學經典,細細品讀,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更加堅定。
誦讀經典要讀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尚書》作為儒家的經典之作,四書五經之一,孟子在閱讀時仍能保持獨立思考,敢于懷疑的態度。我們閱讀古代經典書籍的時候亦應如此,如二十四孝中的“刻木事親”,此類違背現實常理的封建孝道文化,閱讀時就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地吸收并加以創新,傳統文化的活力才能健康地迸發出來。
誦讀經典要讀透。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經典著作之所謂經典,是因為內容精深,常讀常新。在閱讀經典書籍時,我們應放下浮躁的心緒,全面、細致、深入地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避免斷章取義、片面理解。要博覽群書,更要讀深讀透每篇文章,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經典文學知識體系,胸中有文章,引經據典方可信手拈來。
誦讀經典要讀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郭沫若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讀死書”的人,眼中只有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死讀書”的人,思想被禁錮在小小的紙頁中,缺乏轉換思維。讀書不是目的,讀書的意義在于學會做事的本領和技巧,懂得做人的準則和要領。閱讀經典作品,要注意活學活用,注意把握思想精髓,注意變通外在形式,只有用思想、情感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生發光輝,方可享受讀書之樂。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文明發展的源頭活水,更是民族文化和知識的結晶。文化自信的種子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澆灌,透過誦讀經典作品,我們在中華優秀文化的滋養中開拓文化自信視野,挖掘文化自信內涵、提升全民文化認知,再造偉大復興,就在不遠的將來。(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