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智能科技+水循環 鰣魚高產夢照進現實
2024年05月18日07:19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鰣魚,又名惜鱗魚,是江南水中珍品,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是餐桌菜肴不可多得的佳品,也是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在泗洪縣半城鎮鰣魚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融入現代科技智慧的鰣魚養殖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日,在鰣魚養殖基地數個養殖池,各階段的鰣魚在水中歡快地環形游動,養殖工人正忙碌地投喂餌料。成群的鰣魚競相搶食,水面上泛起層層漣漪,場面蔚為壯觀。
養殖工人馬建清說:“這個池子大概有一千條魚,每條魚大概二兩五到三兩之間,差不多喂食兩斤半,一天喂食大約五斤。”
馬建清是與鰣魚相伴了五年的養殖工人,對鰣魚的習性了如指掌。他介紹,鰣魚對水溫的敏感程度極高,稍有差池便可能影響生長。以前,馬建清幾乎每天都得盯在養殖塘旁觀察水溫情況,但鰣魚成活率依然較低,只有百分之四五十。
養殖工人馬建清說:“以前,我們要每個池塘都要測水溫,以前一個人只能管理10個池子。”
為了提高養殖效率,保障鰣魚養殖效益,2022年,基地建設了智能設施大棚,并配備了先進的智能溶解氧控制器和溫度監測系統。馬建清只需輕輕一瞥儀器,便能實時掌握水池的溫度變化和溶解氧情況。
養殖工人馬建清說:“能省下很多工作量,100平方米的池子一人可以管理30個池子。”
鰣魚基地負責人周軍說:“我們在寒天的時候,水溫能達到17—18度。夏天的時候,把遮陽網蓋上,水溫在通過地表水來降一降,在30度以下,它的生活環境就好了。”
種菜要施肥,養魚要換水,鰣魚養殖對水質的要求也很高。基地負責人介紹,剛開始第一年喂養鰣魚,因為并未完全掌握養殖技巧,導致水質出現問題,鰣魚全部死亡。后來,基地與國家“千人計劃”博士、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海洋大學等專家和科研院所合作,創新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技術、室內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用循環水養魚。
養殖池內的水始終保持循環狀態,新鮮水源可以不斷注入,還得益于基地的一體化處理設施和新型材料——碳素纖維生態草。碳素纖維生態草能有效吸附、截留水中的溶解質和懸浮污染物,確保所有養殖尾水經處理后均能達到排放標準,構建起強大的污水處理屏障。
鰣魚基地負責人周軍說:“通過我們現在循環水養殖以來,大量地降低了水里面的亞硝酸鹽、氨氮,溶氧又充分,那這條魚存活率自然它提高到了90%。”
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成魚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循環供應,每月都有鰣魚上市,最高峰價格能賣到百元一斤。目前,鰣魚主要銷往上海、江陰、常州和南京等沿江城市。
鰣魚基地技術工人墨利濤說:“生長周期從以前的24個月縮短到現在16到18個月。尤其是循環水應用之后,鰣魚的產量明顯提高,一畝地大概能產6000斤魚。”
目前,整個鰣魚基地占地面積已達1500畝,集育苗、養殖、銷售、研發、試驗示范于一體,配備了先進的種苗繁育中心、水產品檢測中心、管理服務中心和科技服務中心。目前,基地年產成魚50萬尾,育苗100萬尾,實現年產值近7200萬元,利潤高達2400余萬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現代鰣魚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