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典范“看”宿遷 垃圾四分類處理更完善 綠色環保成風尚
2022年08月08日08:19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近年來,在宿遷市,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青睞。尤其掃碼積分、兌換日用品等“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已成為時下熱點。這也是我市創建文明典范城市過程中的重要變化。
在宿城新區康堡小區內,徐先生正在將家中收集的廢棄紙箱投放到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收集屋內。刷卡、貼標、投放,整個動作十分熟練。因為一直保持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徐先生已經獲得不少積分。
居民徐新廣說:“這個投放站,家里有一點可以賣的東西,我就不用聚在那了,直接投放進去,手機上就能變成錢了,感覺很方便。”
為了吸引更多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小區工作人員積極為居民辦理“垃圾投放IC卡”,每次投放垃圾后卡上就會有積分,后期可以兌換一些日用品等。在辦理IC卡的同時,工作人員還會為大家免費發放分類垃圾桶和可降解垃圾袋。
工作人員鄭洪濤說:“居民進行投放時有四種登錄方式,第一種就是掃描屏幕上方的二維碼注冊登錄,第二種手機號碼進行登錄,第三種就是通過人臉識別進行登錄,第四種就是我們為每家每戶特辦的這種IC卡。”
在康堡小區內,除了這樣的全自動垃圾投放站,還設立了14個,人工垃圾投放站并配備督桶員,幫助投放垃圾的居民進行稱重和積分。
宿城區支口街道生態環境和建設局負責人姜洋說:“因為老百姓現在對垃圾分類還是有些不太清楚,老百姓送來的垃圾和他們介紹一下哪一塊屬于廚余垃圾,哪一塊屬于有害垃圾,就把它給分開。”
目前,宿城區辦理“垃圾投放IC卡”的居民約37000戶,投放智能垃圾分類站 250座。除了做好垃圾分類,更要做好垃圾處理。在宿城區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收集的廚余垃圾進行統一處理。這些廚余垃圾將通過最新的降解設備變身生物肥料,作為有機蔬菜的養分。
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唐夢楠說:“過磅稱重后就把垃圾投放到進料倉,通過運輸帶往上運輸,運輸完會有我們一個人工分揀部分,因為可能現在剛開始四分類,可能還是會出現居民誤投的情況,我們要把不能分解的挑揀出來。”
新型的廚余垃圾處理中心新增加了廢水處理和廢氣處理裝置,在經過高溫等手段處理后可以達到直接排放的國家標準。同時,宿城區還建立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大件和園林垃圾處理中心,通過垃圾四分類和三中心的分類處理,將更加優化居民生活環境。
宿城區垃圾分類辦業務負責人陳雷說:“|進一步提升咱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提高咱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知曉率、準確率以及參與率,為下一步參與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