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灰度創新:無邊界制造》,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并非只有“源頭創新”和“設計創新”才是亮閃閃的創新。制造不是低端環節,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創新——灰度創新,是價值鏈結合部的創新,是融合帶來的創新。中國有著肥沃的制造土壤,珍惜這些土壤和其中交錯復雜的供應鏈根系,是中國制造的躍遷之路。
當今國際形勢下,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制造業,連過去認為制造業低端的美日歐都加入了搶奪“制造工廠”的大軍。美國的制造業回流、歐盟的再工業化、東南亞地區的萬人工廠、無人工廠。制造工廠多年來被埋沒的價值開始重新得到重視。
《灰度創新》這本書從制造工廠的視角,審視制造業的創新來源和創造出的巨大市場價值。
制造工廠在創新體系中發揮的作用,經常被忽略。人們一般傾向于認為創新的動力,主要來自設計研發或者源頭創新。工廠只是被看作“將產品制造出來”的一個中間環節,缺乏創新的魅力。實際上,一個工廠在進行外部連接,與不同的組織打交道的時候,會產生很多化學反應,不動聲色地進行價值積累。書中提到的 “灰度創新”,便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
浩瀚的工業史見證了大量的創新發生在生產過程以外的體系中,并推動了工業一代又一代的發展。這其中,有一種創新是由制造工廠與上游、下游企業聯合完成的。這種圍繞著制造業結合部而產生的創新,可以稱之為“灰度創新”。
它意味著,一個制造企業需要通過知識交換,不斷地與它的外部組織相互結合,最終發展成為創新共同體。這是一個關于產業鏈聯合創新的理論,它探討了制造企業如何對外進行聯合創新,它不是發生在企業內部,而是發生在企業之間、組織之間,甚至擴展到整個產業鏈的相互協同與組合。
書中舉了一個案例來說明“灰度創新”的重要性。德國VENSYS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世界上研制大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的先驅之一,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直驅永磁技術,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制造和市場開拓能力,新技術并沒有太多的“實驗田”,在競爭激烈的歐洲風電市場中,體量弱小的VENSYS一直艱難地為生存而打拼。直到2003年,中國最大的風機制造商——金風公司的介入才改變了這種局面。德國的創新技術和中國的制造能力產生了積極融合的效果,雙方都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與VENSYS相比,金風在制造上具有成本優勢,VENSYS則在研發上具有技術優勢。這是一個典型的灰度創新的成功案例。對于VENSYS的設計而言,只有金風,只有在中國,才能找到與之相匹配而且成本適宜的零部件,并且進行改良,將結果回饋給VENSYS。這樣,就使VENSYS的設計優勢與金風對于制造和工藝把握的優勢相結合。產業化的優勢使金風成為VENSYS強大的后盾。
這種創新未必擁有明晰的產權、專利,可能只是一個事關實踐的集體操作、一個為當地用戶特色需求而調整的產品功能,但它們卻能啟動廣闊的市場,讓創新在實踐中迸發新的價值。
書中指出,由于一開始的合作伴隨很多不確定性,知識成果無法完全確認。許多知識產權、操作機制并不完全清晰,無法用白紙黑字的文本確定清楚。過于嚴謹的商業條款規定,往往會限制雙方聯合創新的意愿。例如,小米與飛利浦在討論合作生產智能燈泡的時候,飛利浦準備了幾十頁的合同文本,過于清晰的權責約定,一度使得談判中斷。最后雙方意識到只有在“灰度”條件下,才能真正存異求同。這個文本最終被簡化成了兩頁,二者合作順利地打開了歐洲的照明市場。
創新經常被誤解為只有源頭上的技術突破才是真正的創新。這源于國內對熊彼特創新理論的誤讀。國內常常把熊彼特創新理論歸結為顛覆性,這使人覺得創新的門檻非常高,好像只有顛覆性才是創新。因此,許多中國的企業都覺得自己并沒有什么創新。這種想法,極大地抹殺了一個企業在推動創新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對于制造創新,需要有一個更長的價值鏈周期,才能識別其中的價值。并非只有“源頭創新”“設計創新”等才是亮閃閃的創新;中國制造在工廠現場,通過與源頭創新進行工程化結合,同樣取得了閃亮的創新成就。
例如,新疆金風、蘇州博眾等優秀的制造企業通過在制造端產生的巨大創新,延展了源頭創新的市場價值,實現了基礎原理與市場應用的完美結合。這是對中國制造創新鏈條完善的一種探索,經過重塑甚至再造知識結晶的過程,從而為創新做出巨大的貢獻。 在工業發達的國家,許多初創企業盡管有著良好的源頭創新,但由于制造環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還沒有來得及積累足夠用戶的時候,就可能已經夭折在創業途中。中國制造廣泛而多樣化的土壤則提供了孵化創新技術的大量可能。
灰度創新的理論表明:制造現場中大量創新的價值,質量上并不比“源頭創新”要低——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所投入的人力與財力資源可能是源頭創新的數倍甚至上百倍。
灰度創新當然并不是只發生在中國。每個國家的制造業中,都大量存在著這樣的案例。只是,在全球化專業分工愈發明顯的當下,中國制造業貢獻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產能,這使得中國制造與各個國家之間、以及內部結合部之間所形成的灰度創新尤其亮眼。
本書基于作者十余年對世界制造業的觀察和研究,集結100家一線直采企業案例,從制造工廠的視角,審視制造業的創新來源,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幫助企業去理解,應該如何與上游、下游建立廣泛的連接關系。
本書第一章給出了灰度創新的定義,制造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本來就是創新的一部分。當制造處于孤立一環的時候,那就是它最為弱小的時刻。第二章和第三章,快速回顧了不同國家制造業的發展,以片段式場景勾勒出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那些創新動力。這些努力,連同第四章所描述的產業生態,一起構成了對制造鏈條上各攸關方的決定性推進力量。
第五章到第七章,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幫助制造企業去理解,應該如何與上游、下游建立廣泛的連接關系。不是所有的供應商都是灰度創新的伙伴,也不是所有的用戶都能為企業灰度創新提供創意。學會與供應商和用戶進行選擇性的連接,是一個企業家戰略視角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在第八章到第十章中,為企業家進一步落實灰度創新提供了一些實戰操作中有用的法則。灰度創新的基本法則和創新失靈的機制,從正反兩個角度給企業家帶來更多的啟發。而知識產權的流動,在灰度創新的活動中是廣泛存在和漸進式發展的。
當前正處在全球化分工出現局部挫折的形勢下,許多制造方式和供應鏈都在重新組合,都是新事物,而灰度創新的各要素也需要恰如其分地連接。拆除企業間的邊界,走向無邊界制造,探索更多的創新機制,這是一個時代需要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