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本高收益”!理性投資 要堅持“三看”
2023年02月17日14:36 來源:光明網
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一款保本且年化收益率超10%的投資品,你的第一反應是心動?還是警覺?日前金融監管部門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確提出堅決防范化解金融領域重大風險。其中,要及時查處宣揚“保本高收益”的欺詐行為,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本高收益”既不符合投資規律,也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很多人都幻想過這樣一款完美的投資品——低風險、高收益、高流動性。但實際上,這三要素是一個“不可能三角”。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也意味著該投資品讓渡了一定的流動性;反過來,如果一款投資品具有較高的流動性,那么它必然讓渡了一部分收益。
如果有機構宣揚“保本高收益”“低風險高收益”,十有八九是非法集資。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當前,非法集資正打著互聯網金融等幌子隱匿手段、翻新花樣,但本質都是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通過高息誘餌騙取投資者的大額資金。
既然道理十分清楚,監管也反復強調,為何仍有投資者甘愿走入騙局?一方面,僥幸心理在作祟。世人皆知天上不會掉餡餅,但真有餡餅掉在自己頭上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懷疑警惕,而是感嘆著實幸運。投資者一定要摒棄僥幸心理,否則后患無窮。另一方面,我國金融知識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升,部分投資者缺乏金融素養,缺乏開展理性判斷的知識儲備。
要特別重視老年投資者的金融素養不足的問題。回顧其早年投資經歷不難發現,彼時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尚未打破剛性兌付,“保本、固定收益”是默認規則。此種模式助長了影子銀行規模的高速擴張,還為經濟發展埋下巨大風險隱患。為了防范化解風險,2017年多個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至此,剛性兌付被打破,“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理念逐漸被市場接受。但尚有部分老年投資者仍未更新投資理念,極易落入“保本高收益”欺詐陷阱。
面對理財市場的新變化,投資者可堅持“三看”,用理性投資獲取合理回報。一看產品是否宣揚“保本高收益”。一旦發現此現象,投資者要相互提醒、積極舉報,讓各種金融詐騙和不斷變異的龐氏騙局無所遁形。二看產品是否正規。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有了“防偽碼”,投資者可登錄“中國理財網”,輸入相關信息查詢產品真偽。三看產品投資方向與運作模式。選擇一款投資品的前提,是要了解錢投向哪里,也就是與哪些投資標的掛鉤。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的產品與主要投資于股票市場的產品,其風險收益水平必然差異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