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農業大市,宿遷市積極鼓勵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走進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映入眼簾的便是江蘇綠港的智能化玻璃溫室。在這里,果蔬采用無土栽培技術,以椰糠作為基質,長勢喜人。而通過一系列自動化的設備,只需要提前設置好時間、灌溉配比,就可以自動灌溉,實現無人化操作。
“根據植物的不同時期的需要,配置一定的養分,然后通過我們地下的管道,輸送到每個植株的跟前,達到了精準施肥、精準灌溉,這樣也能達到節水節肥的作用。”江蘇綠港愛吉爾園區負責人王磊說。
村民羅緒蘭在這里工作已經有一年多了。相比別處,這里每天工作八小時,現代化的種植技術操作更簡單,薪資待遇也不少。目前,企業已經吸納了周邊村民200多人就業。
“這里的環境也好,工資高,我這也順勢帶小孩,上學接送這時間都正好。兩千四一個月,要加班的話能高一點。”工人羅緒蘭說。
一個農業龍頭企業,往往能興起一個產業、帶活一方經濟。據了解,綠港農業在全國率先開展“1+X”模式,通過一個大型園區來帶動若干個種植大戶、農戶加盟到大團隊中,致富一方農民。
“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我們做了這么多的技術的展示、品種的展示,最終是要帶動種植大戶加盟過來。農民很喜歡和我們一起合作,而且他也實實在在看到,他跟我們合作以后一年的收入,比他本人高很多。”江蘇綠港常務副總裁荀榮說。
在綠港的“1+X”模式基礎上,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又創新推廣了“企業+農戶”、“返租倒包”等新模式,探索聯農帶農、企業共贏的新路徑。目前,園區現有農業企業22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家庭農場194個,專業合作社135個,帶動周邊近30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群眾增收30%以上。
“一是由我們這個園區的管委會對基礎設施和他們的這個生產設施進行建設,然后企業進行租賃、生產、經營;然后另外的模式就是企業自行進行建設、生產、經營銷售,同時企業和周邊的老百姓共同地實行入社入股入園,帶動了周邊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牛士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