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高水平建設農業強市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2023年07月23日08:27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農業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今年以來,宿遷市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為統攬,以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為主線,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以工業化思維、項目化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動宿遷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半年巡禮》第二篇,高水平建設農業強市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這兩天,泗洪縣98.4萬畝水稻進入分蘗期。雙溝鎮雪一村種糧大戶張新政正在操作無人機對水稻追施分蘗肥,并針對田間雜草進行防治。如今他家水稻種植全程采用機械化,相比以前既省時又省錢。
泗洪縣張新政家庭農場負責人 張新政說:“我今年種植367畝水稻機插秧,我們今年全部采用全程機械化,今天我們使用的無人機噴藥及撒肥,這樣相較于人工而言,既節省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驅動力,今年以來,宿遷市通過深入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振興“三大行動”,宿遷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用現代育種科技提升農業,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6.2%、高標準農田占比72.3%,初步構建“農田標準化、裝備機械化、育種科技化”的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
與此同時,宿遷市還以“三群四鏈”建設為主線,以“宿有千香”品牌為抓手,深入實施生態高效農業倍增計劃,走進宿豫區關廟鎮卓水河村的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項目基地,只見幾十個圓桶水池里擠滿了魚苗,4套水循環處理系統、環境監測系統,讓高密度養殖成了可能。
宿豫區關廟鎮卓水河村循環水養殖項目負責人 張業虎說:“前期投產一共20個,每個池子里投放5000多尾(魚苗),大概產魚(期)4到6個月,每個池子基本上是6000斤左右。”
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項目是卓水河村村級領辦項目,建設面積6000平方米,今年,關廟鎮成立30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專門用于扶持村級領辦項目的前期發展。目前,已有2個項目享受了基金扶持。而在整個宿豫區,今年以來已實施強村富民“四類”項目130余個,預計上半年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8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萬元。
宿豫區關廟鎮卓水河村工作人員 陳晨說:“我們這個項目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0萬元以上,我們預計今年卓水河村全年集體經濟收入可以突破400萬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基礎,為構建“特色化集聚、群鏈式發展、品牌化提升”的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宿遷市充分發揮“土特產”優勢,以“三群四鏈”建設為主線,深入實施生態高效農業倍增計劃,構建形成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型花木、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態河蟹六大百億級產業體系。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可比價增長4.9%。夏糧生產再獲豐收,面積和產量較去年增加。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51.17萬噸,同比增長2.6%;豬牛羊禽肉產量20.44萬噸,同比增長12.6%;水產品產量16.35萬噸,同比增長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