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織密“兜底”保障網 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2021年11月16日08:28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作為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這幾年宿遷市加大力度推進社會救助工作。一批保障基本民生的惠民政策出臺,解群眾燃眉之急的救助資金精準撥付,編密織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網,為困難群眾托住了穩穩的幸福。
下午3點,在宿城區雙莊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市民吳佩軍正在咨詢低保等相關事項。在以前,他需要跑多個部門,層層審核、蓋章。而如今,他只需要在一個窗口,填寫授權委托書和申請表即可申請辦理。
“以前跑很多,到村里邊跑,簡直沒法說,現在比以前便捷很多,(不管)辦成辦不成,心里面感覺到黨的溫暖。”市民吳佩軍說。
申請社會救助省心又省力,得益于宿遷市建立的四級社會救助經辦服務體系。去年以來,宿遷市啟動困難群眾綜合幫扶救助改革,率先在全省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經辦網絡,實現了困難群眾進一扇門即可申辦21個部門的38個救助事項。
“既可以申請基礎類的比如說低保、特困、困境兒童等事項,也可以申請住房、教育等救助。后續也將由我們主動上門去入戶調查、核實、了解情況。”宿城區雙莊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幫扶救助“一件事”辦事員高小娟說。
“核定的結果所有涉及到救助的部門都可以應用,既減輕了群眾跑腿負擔,也實現了精準、高效、規范救助。”宿城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仲倩秋說。
“一門受理”讓救助申請更高效,而“政策找人”則讓“沉默的”少數得到精準識別。今年6月,洋河新區幫扶救助中心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轄區居民王玉梅患有長期慢性疾病,便主動聯系幫助其辦理了小額救助。通過走訪比對,發現其家庭符合低保邊緣家庭,再次上門主動辦理,在11個工作日內完成了審批確認。
“我家老伴有毛病,領導把錢送到我手里邊我感覺到心里面很感動。”洋河新區洋河鎮王園村村民胡繼杰說。
“爭取在11月底全面完成,全區1100百多戶低保邊緣家庭戶的認定,同時整合我們紅十字會,還有慈善救助這一塊兒的資源,這項工作結束之后納入全區統一的保障。”洋河新區社會事業局局長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吳羨說。
利用大數據優勢,發揮村居(社區)救助幫扶專員、社區網格員等人員“鐵腳板”作用,目前宿遷市已對8683名困難群眾開展入戶走訪。此外,宿遷市覆蓋77萬名各類幫扶救助對象的數據庫基本建成,所有部門均可根據需求實時查詢各類救助對象基本情況,且可實現多部門信息同時變更,既不錯救、也不漏救。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便民惠民的改革目標,深入推進四級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強化數據應用支撐,切實建立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幫扶救助體系,常態化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確保困難群眾應救盡救、應幫盡幫。”市民政局副局長徐寶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