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遷市不斷推出和探索土地管理新舉措、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新機制,土地“含金量”持續提升。
在宿遷市泗洪縣天崗湖鄉一個魚塘里,漁民陳寒路正在忙著收獲龍蝦。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灘涂,2018年,宿遷市啟動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項目建設,原本的灘涂也成了養殖塘口。
“我們算了一筆賬,也還可以,再加上光伏太陽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就業崗位,通過去年一年這樣算下來,我們大概人均收入在30萬塊錢上下。”養殖戶陳寒路說。
作為曾經全省六大經濟薄弱片區之一,土地收成少,是泗洪西南崗地區貧困重要原因之一。現在,“漁光互補”水下漁業養殖、“光伏+油牡丹”種植等“光伏+”項目,讓沉睡的土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除了辦公生活設施以及增壓站等少量的建設用地通過掛牌出讓的方式以外,其余的土地均為未利用地,以最小的土地投入,提高產出效率,并兼顧了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以及土地的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良性互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了效益的倍增。”泗洪縣資規局黨組書記、局長周挺說。
項目運營以來,“漁光游”齊頭并進,通過實施“公司+合作社+低收入農戶”的運作模式,每畝水面(土地)增收達200元,帶動農民就業300余人。昔日偏僻荒涼之地不僅變身生態景區,更成為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光伏項目年發電量可達13億千瓦時,年實現稅收一億元以上,農牧業,漁業養殖年收入超一億元,帶動旅游消費4000余萬元。”泗洪縣天崗湖鄉鄉長程文錦說。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是保護耕地的根本出路。據統計, “十三五”期間,宿遷市實現凈增耕地3.08萬畝,全市耕地總面積690.46萬畝,既端穩了“飯碗田”,也為城市建設騰出了空間。“十四五”時期,宿遷市將堅持“優空間、護資源、促發展”工作主線,構建好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