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十里長山,春光明媚。行走在山坡茶壟間的石馬村村民湯忠清無暇賞春,他低頭細細檢視茶樹上剛剛冒尖的芽筍,向記者估算著茶葉賬:“應該還有一兩天就能采摘明前茶了。合作社這季茶葉預計能賣800多萬元,我家能分得七八萬元,今年收入又提高了。”
在湯忠清看來,自家能“因茶致富”,得益于加入了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跟著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力氣省了,收入高了。”
湯忠清加入的鎮江市丹徒區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是當前全市規模最大的茶葉種植基地,日前剛被評為“2018年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長汪月霞告訴記者,合作社由6個自然村的農戶抱團組成,自2010年成立以來,規模從100多畝擴大到如今的千余畝,“僅茶葉一項,每年為每戶增收上萬元。”
與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一樣,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產業的農業經營模式,在丹徒大地已經遍地開花。據統計,丹徒現有69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18家,全區入社農戶總數為6.7萬戶,農戶入社比例98.8%。
“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一路壯大,為丹徒的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丹徒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孫永忠告訴記者,“新農主”帶動著農村經濟生產組織方式、產銷對接手段不斷變革,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丹徒的農村經濟結構優化持續加碼,也日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無疑,時代在為“新農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在給予了新的成長機遇。為了抓牢用好這個時代機遇,丹徒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可謂不遺余力,除給予資金補貼、貸款優惠的政策扶持外,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相關知識培訓,做好上門服務等指導工作,探索一套符合丹徒自身實際、運作規范高效的培育模式。
鼓勵多元發展。抓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村級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完成的有利時機,因地制宜,著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地股份、社區股份兩類股份制合作社,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堅持融合發展。按照“以工促農,以旅帶農”的思路,根據產業特點,讓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流通業、農業旅游等產業,培育一批產加銷、農旅文一體化的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經營多環節的增值收益。茗緣茶葉專業合作社正在打造的“休閑茶旅”、恒順醋業廣受贊譽的醋文化博物館等,正是這種發展方式在丹徒的生動實踐。
推動智慧發展。立足自身農業優勢,大力推動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程度,推動農業物聯網發展,搶占智慧農業發展先機。2018年,丹徒建成標準“益農信息社”88個,其中示范社10個,縣級中心站1個,實現了全覆蓋。多個省市級農業物聯網項目正在積極申報中。
在用強有力的扶持政策給“新農主”吃下“定心丸”的同時,丹徒還鼓勵他們放開手腳積極尋求自身的突破發展。“江心洲高祥家庭農場”農場主、江蘇科技大學教師周衛鵬,繼為他的“網紅”農業——遠程種菜,開發出“匠心菜園”APP及“愛心生鮮購”電子商務平臺后,正在積極聯合高校研發“種菜機器人”。他信心滿滿地憧憬道:“到時候不僅能種更多地,還能輸出技術,讓遠程種菜成為更為高效省力的、可復制的農業經營方式。”
多措并舉下,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丹徒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全區目前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有332家,經營面積達4.34萬畝,且省、市示范家庭農場以每年新添20家左右的速度不斷增加。農業龍頭企業達4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市級28家。至2018年底,全區區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全年銷售總額31.8億元,比上年增長4.8%;實現利潤3.2億元,比上年增長5.8%;帶動農戶數13萬余戶,比上年增長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