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第30個全國助殘日,今年的主題是“助殘脫貧,決勝小康”。殘疾人的脫貧致富,既要靠社會的幫助,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奮斗。在宿遷市泗洪縣孫園鎮,34歲的殘疾人張穎從來不把身體上的缺陷當做阻礙,3年前把自己的創業之路定在了最辛苦的農業生產上。而且還帶動了更多殘疾人一起脫貧致富。
在宿遷市泗洪縣孫園鎮一處蔬菜基地里,張穎正在大棚中指導幾名工人采摘新鮮的包菜。大棚里30度的高溫讓他很快揮汗如雨,滿滿的工作熱情讓人很難注意到,這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足內翻,肢體四級殘疾的殘疾人。包菜剛剛從大棚里采摘上來,張穎又和工人們一起來到包裝車間,按照每袋50斤的標準重量進行封袋包裝,要不了一會兒,這些包菜就會搬上冷鏈車,運往蘇南客戶的手中。
張穎說:“包裝到無錫的話,也就一天,保證蔬菜的新鮮。”
1986年出生的張穎,從小就生活在洪澤湖邊,十分喜愛家鄉的水土環境。腳部殘疾沒有影響到他對生活的追求,大學畢業后他先是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2018年前后,創業的沖動總在他腦海中盤旋,幾經考慮后他決定投身農業生產。
張穎說:“起步做這個,是因為看到家鄉洪澤湖邊上環境這么好,這就想整合一下我們對本地的一些資源,把新鮮的菜品、水產送到百姓的餐桌上。”
要做農業生產,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種植、育苗、采收,每個階段張穎都親力親為,然而在蔬菜基地剛剛起步半年左右,張穎就碰到了一場挫折。
張穎說:“碰到百年一遇的大雨,大水把育的苗全部都淹掉了,從肥料種子育苗到大棚維修,虧損額接近300萬。”
好在事情發生后,張穎很快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殘聯部門的雪中送炭,大家合力幫助災后重建,讓他堅定了做下去的信心。有了好的資源,還要有好的發展思路,怎么把優質菜賣出去也成了張穎那段時間每天思考的事,令他開心的是,殘聯經常組織像他這樣自主創業的殘疾人參加相關培訓,學習最新的知識。
張穎說:“特別是電商培訓班,還有直播培訓班。每次我也都去參加,通過培訓班學習到很多平時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銷路又多出了一條。”
如今,張穎的蔬菜基地達到1300畝,大棚面積400畝,生產西葫蘆、番茄、甘藍、玉米數十種蔬菜,通過自主研發的網絡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遠銷江浙滬,同時還能供應本地的各大超市,去年年產值超1000萬。很多合伙人說,平時完全不會感覺到張穎是一位殘疾人。
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之后,張穎經常接觸到當地一些留守人員,并接納近200人成為基地的員工,為他們增加收入。不僅如此,蔬菜基地還成為殘聯部門的技術培訓中心,經常有殘疾人前來學習經驗。
張穎說:“從種植技術到銷售這一塊,我們整體給他們規劃好。他們生產過程中,就業過程中也會發消息,打電話來問問相關的情況,我也一一給他們解答。歡迎廣大的殘疾人,有創業意愿的多多跟我聯系,我這邊會無償提供各種支持和幫助。”
張穎的創業故事是很多努力奮斗中的殘疾人的真實寫照。自己成功之后,還在努力幫助、支持更多的殘疾人,這份愛心令人敬佩,也祝愿張穎的蔬菜基地越做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