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香唯一、川酒唯一,瀘州老窖入選“國家級”名單
2024年04月05日07:13 來源:酒業家團隊
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正式公布,經推薦、專家評審、實地考察和社會公示等程序,瀘州老窖成為濃香型白酒企業中唯一入選單位,也是川酒企業中唯一入選單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是指依托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項目保護為目的,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積極融入現代生活,有效增強項目傳承活力,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生產經營主體。
具體須符合依托至少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生產;所依托非遺項目的核心技藝得到有效保護,傳承隊伍不斷擴大;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積極開展非遺的展示展演和宣傳教育活動,有效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和收入,在帶動就業創業、促進相關行業經濟發展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等四個條件。
2022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推薦工作,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傳統工藝實現高質量傳承發展。
瀘州老窖是在明清36家釀酒作坊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有大型釀酒企業,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一直以來,瀘州老窖以“天地同釀,人間共生”的企業哲學理念,做好傳承文化,持續發展創新,以傳承700年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和連續不間斷使用451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為圓心,堅定不移做好非遺傳承保護,延伸品牌價值半徑,以創新精神保持非遺技藝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出了豐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瀘州老窖是酒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連續451年不間斷使用的釀酒“活窖池”與傳承700年的釀酒“活技藝”,構成了瀘州老窖的“活態雙國寶”。
瀘州位于長、沱兩江交匯兩岸,優越的天然地理環境為濃香型白酒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公元1324年,瀘州老窖第一代傳承人郭懷玉發明“甘醇大曲”,實現了中國白酒從小曲、散曲到大曲的革命性突破,開啟了中國白酒大曲酒的釀制序幕。公元1573年,瀘州老窖第六代傳承人舒承宗集傳統釀制技藝之大成,始建泥窖釀酒,開創了人類首次利用土壤微生物發酵生香的釀造歷史,形成了“千年老窖萬年母糟”“老窖釀好酒”的濃香工藝精髓。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瀘州老窖開展考察試點、查定總結,出版新中國第一本白酒釀造專業教科書《瀘州老窖大曲酒》,規范濃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瀘州老窖舉辦數十期釀酒技術培訓班為全國輸送萬余名釀酒技術骨干,推動形成濃香天下的行業格局。近年來,瀘州老窖率行業之先,建成了中國白酒行業投資最大、起點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黃艤釀酒生態園,引領中國白酒進入數智時代。
縱觀瀘州老窖700年技藝發展歷程,24代人薪火相傳、守正創新,生動演繹人、自然、社會相生相成的極致范例,引領著中國白酒不斷飛躍。沉淀700載歲月而形成的非遺文化、釀造文化、和諧文化、創新文化等,共同筑就了瀘州老窖傳承有序、創造未來的文化基石。
技藝傳承和保護,是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強大生命力的保障。多年來,瀘州老窖在技藝傳承、科學研究、文物和資料整理等方面大有作為,不斷為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增色添彩,促進其發揚光大。
瀘州老窖以《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瀘州老窖導師帶徒活動的實施辦法》等多項制度為支撐,成立“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傳承保護協會”,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保護規范,建立起強大的專職保護機構。
對內,實施“導師帶徒”制,通過“1+n”、師徒雙向選擇、聯手研究課題等措施,保證傳承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全面性。對外,瀘州老窖與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簽約,圍繞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等開展合作,建立起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持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傳承發展活力。
同時,1573國寶窖池群連續不間斷地使用,老作坊、老窖池、藏酒洞全部持續正常生產,使用純手工傳統釀制技藝進行釀酒,進一步推動非遺項目的保護利用和“活態”傳承。
目前,瀘州老窖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名,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瀘州老窖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塑造大師,大師反哺行業,形成良性循環,讓非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遵循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規律,瀘州老窖將非遺項目與文旅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創意深度融合,讓古老非遺擁抱現代生活,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瀘州老窖將文旅融合發展作為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建成了1573國寶窖池群、瀘州老窖博物館、三大天然藏酒洞、乾坤酒堡、黃艤釀酒生態園等一大批工業文化旅游基地,全方位展示瀘州老窖文化遺產。利用“非遺+文旅”模式,瀘州老窖打造出豐富的文化體驗盛宴,在助力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沉淀、豐富著瀘州的酒城文化特色。
同時,瀘州老窖以非遺賦能鄉村振興,自2001年開始打造有機高粱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有機農業,探索現代農業田園模式,建立現代農業示范核心區,并與農戶和有機農場(村社)簽訂最低保護價溢價收購合同,帶動基地農戶增收,實現了瀘州老窖反哺農業,為農業的健康發展起到有力推動作用。
此外,瀘州老窖圍繞豐富文化遺產資源,創新開發了桃花醉、熊貓小酒等系列文創產品,跨界聯名推出白酒奶茶、定制香水“頑味”、酒糟面膜、“斷片”雪糕等,讓古老的非遺智慧擁有了更多的表達語言,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以文化為核心資源,瀘州老窖積極擁抱現代生活,開展創造性轉化,在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過程中實現了技藝的傳承和延續。
非遺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各種鮮活明快、喜聞樂見的形式。詩、酒、樂、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并行,豐富的陣地、高頻次的非遺展演等活動、高質量的文創產品等載體,讓瀘州老窖的文化圈層構建得更為扎實。
以非遺釀制技藝為核心,瀘州老窖創新性地打造了多個文化活動。2008年,瀘州老窖恢復祖制舉辦“封藏大典”,將傳統酒禮酒俗中的祭祀先賢、拜師傳承、封藏春酒等禮制進行集中還原、整合并創新。如今,瀘州老窖封藏大典已不間斷舉行了17年,影響力已輻射至整個中國酒業,受眾群體高達數千萬。
瀘州老窖大力舉辦“瀘州高粱紅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七星盛宴”“讓世界品味中國全球文化之旅”,歌舞劇《李白》《孔子》巡演等眾多文化活動,冠名央視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推出“流動的博物館”全國巡展活動,讓消費者身臨其境體驗白酒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中國白酒伴隨中國文化香飄世界。
在景區、校園等文化聚焦場所,瀘州老窖積極參與其中,開展非遺展示展演、非遺課程,讓游客、學子親身體驗傳習活動,種下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
此外,借助互聯網,“老窖”也很“時尚”。“瀘州老窖藍V號”“窖小二”“瀘九九的小酒窩”等新媒體賬號和IP形象,以更快、更廣、更令人喜聞樂見的信息傳遞方式,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1996年,“瀘州大曲老窖池”(即“1573國寶窖池群”)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作為濃香型白酒唯一代表,被批準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瀘州老窖入選四川省首批非遺傳承基地;2023年4月,瀘州老窖封藏大典入選四川省級非遺項目名錄;2024年1月,瀘州老窖被正式認定為中國濃香型白酒起源地。如今,瀘州老窖入選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一路走來,瀘州老窖的非遺傳承碩果累累。
立足職責與使命,呼喚擔當與作為。未來,瀘州老窖將秉承非遺傳承使命,守護“活態雙國寶”文化根基,用實踐書寫中國白酒發展新篇章,助力中華傳統酒文化昂首走向全球,在世界之林鐫刻中國白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