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都:江蘇泗洪酒文化
2023年01月18日10:00 來源:
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酒是一種古老的飲品,人們在釀酒飲酒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既是物質文明,還有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在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與人們生活、情感、精神密切相連,在留下無數故事的同時,也悄然間影響著歷史的進程。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也是酒的故鄉,酒和酒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深的蘊涵在世界之林獨領風騷,是中國絢爛的千年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篇章。中國歷代重大事件和詩詞歌賦中,無不氤氳著酒的醇香。《詩經》中就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一直飄溢著濃郁的酒香。
酒不僅是糧食精華,也是聯絡親情、友情、愛情的重要紐帶。中國人習慣用酒來表達熱情好客,飲酒的意義遠不止口腹之樂,而是以酒為依托,逐漸將飲酒升華一種獨有的文化形態,成為一種禮儀、一種情趣、一種心境、一種精神……“無酒不成席”已成民俗,出征、婚嫁、慶功……大事喜事一定得喝酒,酒桌上擺瓶酒,氣氛就變得喜慶、熱烈,酒的神韻無所不在……
泗洪是著名酒都,擁有中國名酒雙溝和雙洋、分金亭等數十家酒廠,盛產美酒,盛行飲酒,外地人常說泗洪“麻雀都能喝二兩酒”。泗洪人不僅善飲,而且酒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要談泗洪酒文化,自然要提雙溝。“醉猿之鄉日永,雙溝酒鎮春長”。197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李傳夔在雙溝鎮西的松林莊發現了一件在亞洲時代最早的中新世長臂猿化石。據專家鑒定,早在1800萬年前,雙溝一帶乃至泗洪地區就有猿人生活,這里野果累累,雜谷豐茂。猿人把吃剩下的野果和雜谷堆于洞穴,經淮水浸泡,發酵后流出酸溜溜、甜絲絲的汁液,猿人紛紛嘗之,一一醉倒……這些古猿化石被考古學家命名為“雙溝醉猿”,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
“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骨”,名酒均與水土有關。雙溝酒因產于雙溝鎮而得名,這里南臨淮河,東瀕洪澤湖國家級濕地保護區。雙溝是中國唯一處于濕地邊上的名酒產地,也是世界三大濕地名酒產區之一;北面是生長小麥、高粱、豌豆等釀酒作物的丘崗;雙溝特有的酸性黃黏土是釀酒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沃土,成為建酒窖的最佳土壤,雙溝擁有三百年以上的明代古窖池一千多條;南京大學地質系專家曾對雙溝的水質進行過化驗,認為雙溝的水源屬于優質礦泉水。雙溝釀酒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2002年5月,來自世界各地的103位科學家云集醉猿故里,進行了詳細科考后,進一步論證雙溝地區是“古生物進化的平臺、孕育人類的胎盤、中國最具天然釀酒環境和自然酒起源的地方。”
細細翻閱雙溝悠遠而精彩的酒史,方能真正領略它的文化底蘊。雙溝地區釀酒歷史起于殷商,繁于唐宋,盛于明清。早在商周時期,雙溝地區的釀酒技藝已經成熟,當地就有用酒祭神、祭祖的風俗。唐末宋初時期,釀酒業已相當繁盛,形成了“家家釀美酒,戶戶備佳釀”的風氣。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路過泗州時,飲雙溝酒后寫下了“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時燭成花,使君半夜分酥酒,驚起妻拏一笑嘩”的佳句。
1732年,山西太谷縣釀酒名師賀星垣外出到雙溝,發現這里水甜土肥,且盛產高粱、稻、麥,便在此建起全德糟坊。后來,雙溝鎮相繼出現“廣盛”、“涌源”等糟坊。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雙溝大曲”在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國際名酒第一,榮獲金質獎章。1912年,國父孫中山先生欣然為之題寫“雙溝醴泉”以示嘉勉。位于宿城區的周聚源槽坊生產的“聚源大曲”獲得銀獎。
在抗日戰爭的崢嶸歲月里,劉少奇、陳毅、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常駐足雙溝全德槽坊。1943年,陳毅在此用雙溝大曲款待蘇皖邊區抗日民主人士,贊揚雙溝酒“不愧天下第一流”。
新中國成立后,泗洪縣把雙溝幾家槽坊合并成立雙溝酒廠,1955年,在第一屆全國釀酒工業會議上,雙溝大曲酒榮獲甲等佳酒第一名;1984年,雙溝大曲被評為“中國名酒”。?
釀造好酒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千百年來,雙溝釀酒工匠運用智慧和匠心,順天時、應地利,把淮河、濕地的水土、氣候和微生物等巧妙融合,提煉出獨特的“二清二低、三多三長”釀造工藝。近年來,把傳統工藝與科學技術融為一體,持續創新,釀造工藝日臻完善,釀出的“濕地濃香”美酒,具有酒體清亮、窖香濃郁、風味協調、入口綿甜、尾凈余長、空杯留香持久等特色風格,盡顯雙溝釀酒人的匠心和文化魅力。
“酒是時間的藝術”。經過千年積淀,雙溝美酒越釀越醇,歷久彌香。從“雙溝醉猿”到雙溝釀酒人,一直貫穿著雙溝酒文化的歷史;從明代老窖池群、宋元釀酒遺址坑、朱家槽坊舊址,到現在的蘇酒頭排、綠蘇、珍寶坊……,都在講述著雙溝千年未曾斷流的釀酒文明。
我小時候對泗洪酒的歷史文化就有所了解,這都源于父親的言傳身教。父親酒量不大但熱情好客,用父親自己的話說“好酒無量”。父親經常在家里用酒招待親友,逢年過節,父親也會喝上二兩酒。記得那時的酒很香,家里開了一瓶酒,一個院子都是香味,所以我那時就受到了酒文化的熏陶。我曾經在家偷偷抿過酒,嗆得淚水直流,很不明白父輩們為什么樂此不疲。
我再次沾酒是上高三時,班里有幾個年齡較大、愛喝酒的同學。節假日,他們會弄幾個菜,把我也叫上讓我沾光。窮學生囊中羞澀,菜主要是素菜,我們戲稱“青菜豆腐保平安”,如果有個炒肉絲,就是最好的菜了!喝的酒多是價廉物美的“分金亭特釀”或“雙洋特曲”。雖然酒薄菜簡,但是放松了心情,增添了歡樂。
工作以后,我就不可避免地要經常和酒打交道了,起先是喝雙溝“山河大曲”,再后來是雙溝“大小名玻”“紅牡丹”……逐漸地,我喝出了香醇味濃,喝出了余味悠長,也懂了許多人情世故,對酒文化和歷史也有了更多了解,并且也常常享受這種物質和精神文化。
泗洪屬于江淮地區,是楚漢文化和吳越文化的過渡帶,居民大部分是從北方遷徙而來,所以保留了北方人飲酒豪爽的風骨。自古以來,泗洪人對酒文化和禮節就很重視,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酒桌文化和酒禮規則,其核心是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舊時酒席均設于木制方形的八仙桌,每桌八人。座位以面對門和橫對桌縫靠墻者為上席,坐上席的主賓一般是長輩、長者或職位較高的人,其余人按輩份、年齡等依次分坐兩邊,主人一般坐上席對面,便于走動為客人服務。但入席時總有一番謙遜禮讓,有時甚至要強拉硬拽,方肯入席就座。現在餐桌大多為圓桌,通常有“圓桌無上下”之說,但實際上往往仍大致依方桌之意分上下。
酒席上設“酒司令”(斟酒者),由年輕、善飲、機靈者擔任,一般為主人的至交、晚輩。斟酒也有講究,須按座次順序,最后才能斟自己的杯子,酒壺嘴須對著自己放置;要公平有度,有“酒無二斟”之說;如一壺或一瓶酒斟至某人時恰好酒盡而杯未滿,則謂之“巧酒”,某人須喝了此杯,作為賞酒。
第一杯酒斟齊后,一般要待主人先說幾句客套話,然后全桌舉杯同飲,謂之門杯酒,一般為兩杯或四杯,讓客人逐漸適應飲酒的過程。敬酒時,一般是先敬上席主賓,必須全桌都敬到方為有禮;敬酒人要先干為敬,被敬酒之人要回敬,要“斟滿喝干”;敬酒的杯數可協商而定,最少是兩杯,也可以四杯、六杯……,但須為雙數,謂之“好事成雙”,現在也有革新為敬一杯的,謂之“一杯雙意”。
敬酒的由頭五花八門,同鄉、同學、同事、同齡、同姓,甚至坐同一條板凳等……所謂酒桌之上無真理,無非是巧立名目,要陪對方喝足喝好,使酒席熱鬧。
所有由頭都“喝”完了,如果還沒盡興,席上便會玩“杠子老虎”游戲或猜拳。猜拳是兩人同時出一只手,猜兩人所出數字之和,出拳時要把數字叫成祝福語:哥倆好,三星高照,四喜發財,六六大順……直到一方猜對,輸家喝酒,贏家歡呼。
有人說,酒品如人品。酒席是觀察人文化、品德、性格的好地方。有人正襟危坐、不動聲色;有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有人直率豪爽,一飲而盡;有人弄虛作假、潑潑灑灑;有人滿嘴胡話、嘮嘮叨叨;有人妙語連珠,滔滔不絕;有人悲從心來,淚水汪汪;有人情緒亢奮,大笑不停;有人原形畢露、口吐真言……從微醺到酣暢,從寡言少語到豪情萬丈,人生百態和萬千世相盡情顯露。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人類有了酒,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文明歷史變得五彩斑斕。酒的魅力在于熱情似火、柔情如水,適度飲酒,有益于身心健康;反之,醉酒不僅損害形象和身體,還會誤事,甚至可能釀成悲劇。正所謂小酌怡情,大酌傷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升,泗洪的酒文化也有了新的內涵和形式,比如,用分酒器自斟,讓酒司令“退休”,不過分敬酒(勸酒),飲品種類隨意,喝酒不開車,公務接待禁酒等。酒風更文明、酒德更誠實、酒禮更簡潔。
現代文明社會,喝酒自當喝出品位、喝出風格、喝出風度、喝出快樂。有位學者說,酒始于智者,后世循之。以之成禮,以之養老,以之成歡。短短幾句,道出了酒文化的精髓,我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