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老酒市場規模將近千億,中國老酒市場的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老酒產業的形成邏輯是行業演進的必然結果。老酒產業周期的到來是白酒發展周期、市場消費周期與中國經濟周期的多重交匯。
我們知道,一個產業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條件:一是該產業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二是該產業具備一定的行業規模;三是該產業具有專業化的從業群體;四是該產業具有配套的生產技術、裝備設施等要素。
同樣,一個產業成長的過程一般要經過啟動、加速和加強三個階段。
從2019年中國酒協“年份酒團體標準”的出臺到2020年的“年份酒準入認證”的實施,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全行業都在加快對老酒品類的市場推進,其中酒鬼酒、國臺等企業更是首批完成中國酒協的年份酒認證。
由此,從當前老酒行業的成像分析,老酒市場顯然已經步入產業化發展的新周期。
短期看龍頭
老酒產業發展的推力來自社會經濟增長,牽引則援自市場消費升級需求。
老酒市場的運行軌跡在于龍頭企業的戰略導向,行業龍頭的老酒品類策略對于市場波動與行業走勢具有直接影響。2007年劍南春酒廠首創的“年份型白酒鑒定法”,標志著中國老酒行業的萌芽。2015年《四川省酒類管理條例》對年份酒的行業規范,2016年、2018年、2019年瀘州老窖針對國窖1573接連下發關于年份酒的舉措應當視為酒企對老酒產業的探索階段。
老酒在名酒板塊的概念集中釋放,將有效聚焦市場對老酒的教育認知。
基于此,筆者認為:短期來看,龍頭企業引領是促成老酒市場演進的前提與基礎;領導品牌發力更將快速推動老酒新賽道形成。
中期看市場
龍頭企業決定整個老酒產業趨勢走向,是影響老酒產業周期的關鍵因素。
但是老酒商品勢必通過市場交易來完成,所以市場的杠桿價值則愈發關鍵。且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相對穩定的老酒產、供、銷的流通格局。老酒品類與老酒市場間的互為折射,促使老酒產業不斷升溫,從而催生行業先行者的出現。老酒現象發源于民間,傳統的零售渠道卻不是老酒現實版的“普羅米修斯”。
當下,老酒市場的發展還尚待初期,行業也僅限于歌德盈香、阿里拍賣、曾品堂等老酒機構領跑。隨著資本與民間對老酒產業的關注日趨增強,老酒平臺價值與作用將會不斷放大。老酒市場的組織結構也將不斷完善,老酒產業前景還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基于此,筆者認為:老酒品類的市場化程度決定老酒產業的中期走向。
長期看消費
老酒是消費品,并兼具投資、收藏屬性。
長期來看,在老酒市場的發展過程中,老酒必然會形成循環消費成像,只有這樣,老酒產業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于消費方面的具體要求是:要使居民消費成為拉動GDP增長的第一駕馬車,提高居民消費率和形成合理的居民消費率。
在此理論導向下,老酒的市場將會呈現在投資、收藏交易后的二次消費場景,并因此實現與完成老酒在流通環節的最終商品體驗。相比于成年飲酒者減少、酒駕入刑規制、行業產業政策等因素的行業生態,經濟紅利帶來的酒類調價的常態化、名酒教育的消費集中化、人口復利帶來的市場持續化將進一步對沖上述因素影響。
作為中性參考值,移動互聯、大數據新技術對老酒產業的信息化進程將是加權項。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老酒產業的發展路徑不同于房地產,與君子蘭、藏獒、和田玉、普洱茶等投資案例也沒有同比性,不同于傳統古玩字畫雜項的成熟市場,與國外的洋酒收藏、拍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國內老酒發展沒有相關教科書,是一個相對自我的“獨立”產業經濟體。
基于此,筆者認為:隨著全行業對老酒價值認知不斷提升,在“強龍頭”與“大資本”的助推下,整個老酒產業鏈將加速市場裂變與細分,市場也逐步形成老酒品類的“長尾現象”,老酒更將迎來產業經濟的繁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