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醬酒市場今年將達300億規模,有人瘋狂囤貨,有人卻已賣不動,而這并非孤例,醬酒品牌的分化,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
一邊是醬酒市場的不斷擴容,一邊是品牌集中化加速,中小醬酒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中小醬酒企業“陣地”難守
醬酒不愁賣,但要說賣得“好”,似乎在貴州仁懷沒有幾個中小企業敢保證。
“我們哪有話語權嘛。”貴州仁懷某產能100噸小酒廠老板丁先生無奈地說,醬酒品牌門檻被不斷抬高,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被排擠在門檻外,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已被領導品牌所把控。
“自有品牌干不過貼牌。”這成為了不少中小型醬酒生產企業的心酸淚。
有業內人士向酒業家表示,想推高端產品以提升品牌力似乎是一條不容易走通的路。因此,仁懷產能千噸以下的醬酒中小企業,大多還是以貼牌定制和基酒銷售為主,其占比甚至高達90%,而想推高端產品以提升品牌力,似乎也是一條不容易走通的路。
然而,遵義酒協于5月30日發布的規范定制(貼牌)酒政策,讓這些酒企心里懸起了石頭。
出路一:
品質優質化、品牌戰略化立命
自有品牌如何發展?消費者如何觸達?價值如何提升?這些都成為了“醬酒熱”背后中小醬酒酒企的困惑。
“品質優質化是一個醬香酒企高品質成長的基礎。”貴州黔酒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萬興貴認為,中小型醬酒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必須保證醬酒的品質,再去布局市場。
“品質是內動力,是產品的生命。”萬興貴指出,品牌戰略化能讓醬酒企業擁有商業價值和議價權,如黔酒股份自轉型以來,立足推出“黔酒一號”這個戰略主導品牌,以消費認同建立口碑價值,最終實現市場和消費滲透,完成酒企破局,提檔升級。
萬興貴認為,構建醬香型白酒關鍵資源要素,不僅僅是會釀酒,還得有構建關鍵品牌競爭力。
據去年黔酒股份規劃,未來五年,該公司將立足“黔酒一號”這個戰略主導品牌,進行長期的、持續的品牌規劃和市場營銷,到2025年“黔酒一號”大單品系列銷售額至少突破5億元以上,間接帶動和實現黔酒股份銷售額突破10億元以上。
出路二:
擺脫傳統路徑,“破局”上見眼光
“并非所有中小醬酒企業都有足夠資金去運作品牌,暢通銷售渠道。”醬酒智造平臺董事長朱文旺道破部分中小醬酒企業的另一痛點——資源如何優化配置。
細分時代,萬物皆融。類似充當著產業互聯網平臺作用的醬酒智造平臺“抱團取暖”“跨屏”合作的模式,反觀亦可為中小醬酒企業所用。
“去年疫情期間,我們充分利用平臺供應鏈優勢,為一家醬酒企業打造了一款專屬ip定制產品,在一個月內完成產品研發到成品發貨,首批就完成4萬多壇預售,”朱文旺說,類似這種幫助線下渠道受阻的醬酒企業實現了不錯的銷售業績的案例還有很多。
從醬酒智造平臺的運營模式來看,其通過實體門店、線上渠道、社交渠道的全渠道數據匯總、分析、處理后,以消費大數據為基礎,研發、設計、制造產品,實現了產品的流通,而這些正是很多中小醬酒企業所急需的。
“立新”上見眼光,“破舊”上顯魄力,適應時勢、堅守品質、找準定位、守正出奇,中小醬酒企業破局或有轉機。
5月25日,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就點出,從數字化與企業發展關系看,數字化轉型能解決中小醬酒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多數難題,數字化轉型將有機會成為醬酒企業市場發展的突破口。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表示,中小醬酒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潛力巨大,可搭建平臺企業和中小企業對接機制,建立企業對接云平臺,發掘企業間協同效益。
出路三:
找準定位,布局300-500價位帶
近年來,在茅臺漲價的帶領下,各白酒企業均有動作布局800元以上價位段產品,其中不乏中小酒企,但消費者真的買賬嗎?
日前,酒業家在貴陽市隨機走訪了幾家醬酒終端商,統計發現,掃碼指導價超過800元/瓶的非名牌醬酒產品,實際成交價均全部低于指導價,有的差價甚至高達600元/瓶。
“真正像飛天茅臺等名酒一樣,撐得起甚至高于官方指導價的高端品牌還是非常少。”有受訪終端向酒業家表示,缺乏市場知名度的中小品牌,嘗試通過布局高端價格帶提升品牌形象的做法,消費者并不買賬。
“但次高端值得嘗試。”有招商證證券專家向酒業家表示,目前300-500元價格帶醬酒相比于其他香型白酒的略顯勢微。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次高端白酒行業中醬酒銷量占比持續提升,自2016年17.8%提升至2020年的32.4%,但其中300-500元價格帶醬酒占比在2020年僅有23%。
當醬酒頭部企業紛紛受限于產能的當下,招商證證券分析,中小醬酒企業不妨抓住當下時機,搶占次高端醬酒價格帶優勢,著重發力300-500元價格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