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好原料關,老祖宗留給仁懷的一碗飯就要丟掉。”
在6月23日舉行的仁懷市紅纓子高粱協會理事長工作會上,遵義市(仁懷市)酒業協會(以下簡稱仁懷酒協)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呂玉華急切而堅定,聲如洪鐘。
近年來,資本“飲”酒熱情不減,一場仁懷酒企的產能擴容戰也正在打響!
在此背景下,上百萬供需缺口的紅纓子高粱(以下簡稱紅粱)會拖后腿嗎?仁懷酒協又如何帶領醬酒軍團再下一城?
紅粱緊俏vs產能擴容
貴州紅纓子高粱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仁懷市紅纓子高粱協會理事長涂佑能介紹,目前紅粱種植主要分布在貴州遵義地區、畢節地區、黔西南地區以及其他地區,其中遵義120萬畝,畢節30萬畝,黔西南20多萬畝,銅仁、貴陽息烽縣、安順等地10多萬畝,合計約195萬畝。他介紹說,2020年官方報道貴州的紅纓子高粱種植面積約200多萬畝,今年還新增了紅粱一號等公司的基地,總體還是下降了15萬畝,降幅看似不大,但仍需要引起重視。
當下,醬酒高燒不退,資本蜂擁而至,催生新一輪醬酒產能軍備競賽,目前仁懷近千家酒企的六萬多口窖池正在滿負荷生產,紅粱種植面積遠遠跟不上酒企產能擴張速度。
上個月,環球佳釀宣布攜手融創中國投資100億元,在仁懷四年規劃打造3萬噸的醬酒基地;仁懷市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力推動茅臺集團及其子公司“兩個10萬噸”技改擴能;在已公布的仁懷醬香酒重大建設和技改項目中,計劃擴產規模已達11萬噸,其中包括國臺酒莊技改1萬噸、勁牌茅臺鎮技改1.5萬噸等項目。
此外,按照仁懷市規劃,到2025年醬酒產量將達到50萬千升,初步估算需要種植500萬畝紅粱才能支撐如此大體量的產能。
紅粱價上漲10%左右
在會上,專家們形成這樣一些共識:貴州是典型的山地農業,種植面積少、無規模效應、種植技術有待提升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紅粱總產量低,醬酒熱潮下,紅粱愈發緊俏局勢已傳導至酒企神經末梢。
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唐紹陪對酒業家表示,與其他香型、產區原料不統一相比,用本地紅粱釀醬酒早已成為仁懷酒企的共識,罕有替代品的局勢撕大了紅粱供需缺口。
“從2019年中秋國慶節始,許多供應商就反饋紅粱比較緊張,每年漲價10%左右。”唐紹陪表示,雖然大多數酒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保底價收購,但在紅粱緊俏的賣方市場局面下,收購價穩步上漲。
“目前仁懷市各大酒企都在密集擴產,目前我們產能只有幾千噸,下半年將擴產到近兩萬噸。”唐紹陪說,盡管擴產幅度不算大,但對紅粱的需求依然旺盛。
“有時下手慢了晚了,好高粱酒被別人買走了。”五星酒業集團董事長焦永權說,紅粱種植范圍正在以仁懷為中心向外擴,但是種植速度跑不贏酒企擴產速度。
“近兩年每年都有人跑到我們基地買紅粱。“勁牌茅臺鎮酒業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曹文斌說,該公司一直有戰略儲備紅粱,相比供需缺口,一些缺乏戰略儲備粱的小酒企和供應商加價買梁讓他有些頭疼,最終每斤收購價比保底價高0.3-0.4元。
應聲而漲的紅粱價格,也牽動著酒老板們的神經。以勁牌為例,2萬噸產能每年采購4萬噸紅粱,按照每斤漲0.1元計算,每年將增加800萬元的采購成本。
而據酒業家了解,為了保證原料供應,從2018年起,國臺酒業旗下的國臺農業,便開始在黔西南州安龍縣種植紅粱6萬畝,年產釀酒用紅粱1.5萬噸,“十四五”末規劃的有效種植面積為18萬畝,產出紅粱將達24100噸,不僅供國臺酒業用粱,也可供其他酒企。
把好原料關
仁懷酒協再出重拳
在15.3平方公里的醬酒核心產區,寸土寸金,在產能密集擴容的背景下,土地稀缺又疊加了原料供應缺口。
在仁懷產能軍備戰中,紅粱是否會拖后腿?這一次,仁懷酒協又如何帶領醬酒軍團攻堅克難,再下一城?
“生產原料能不能支撐產能這個抓不好,其他都形同虛設。”呂玉華表示,前期仁懷一些酒企發展計劃有待提升,資源配置有待優化,為此,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兼并收購重組的方案,實現優土地、原料等資源優化配置。
此外,仁懷酒協也在貴州省內尋找與仁懷的海拔、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接近的地塊種植紅粱,建成有倉儲、配套機械、基地建設、完整地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四有”基地,實現紅粱基地規范化、規模化、可溯源高質量發展,為醬酒發展提供量足質優的原料保障。
涂佑能表示,紅粱生產企業和酒企要讓利給農戶,杜絕發展不收購或壓價收購兩種傾向,切實維護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第一生產車間理性、良性發展。
仁懷市紅纓子高粱質量管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幫濤表示,今年下半年將從政策宣傳、技術普及,紅粱質量管控等方面發力,以期進一步激發農民種植紅粱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