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國內,提起白酒,就繞不開兩個地方,四川與安徽。過去酒業內有一句話流傳甚廣:“西不進川,東不入皖”,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川酒與徽酒是全國白酒省份中的佼佼者,在當時,很多地方如河南、河北,以喝川酒、徽酒為榮。
然而,在醬香熱、清香暖和高端白酒銷售猛增的行業大背景下,徽酒板塊遭遇了來自外來白酒品牌的嚴重沖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安徽省白酒線上銷售市場,古井貢酒的銷售收入位于首位,達到3.09億元,體現出在徽酒中的龍頭地位;其次是五糧液,實現銷售收入1.74億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口子窖,實現銷售收入1.69億元。2020年茅臺、五糧液等高端名酒在安徽的銷售收入增長更為明顯。
徽酒究竟遭遇了什么?酒業家特邀華策咨詢高級咨詢師楊承星結合多年實踐,就徽酒現狀提出了其獨到的思考與建議。
隨著中國白酒體量突破千億到如今的五千多億規模,白酒行業也歷經了多輪調整,正所謂滄海成塵等閑事,江湖風雨多變幻。
如果以省份為維度,評比白酒“兵器譜”,川酒毫無疑問是第一,雖然貴州有茅臺這一酒企龍頭老大,但是川酒底蘊之深不可小覷。而徽酒,如果說以前與川酒之間是棋逢對手,那么如今,卻是有些一言難盡了。
川酒以六朵金花為代表,以省內市場為支點,在全國市場縱橫馳騁,開疆拓土。而徽酒省內一超多強格局已定,省外發展卻是如履薄冰。誠然,這其中原因復雜,但是不得不讓人有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倒是可以解釋兩者如今地位差距變化。眾所周知,中國白酒的源頭不是四川,也不是安徽。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與氣候等原因,如今四川已經成為中國白酒核心產地,且是每年中國春季糖酒會固定舉辦地點,集多種光環于一身。而安徽,雖說也處于江淮平原,但與天府之國相比,在白酒產地上,卻沒有形成分庭抗禮的優勢。有意思的是,雖然徽酒在產量與銷量上與川酒漸行漸遠。但是,依托于白酒企業的酒業營銷咨詢行業,其創始人絕大部分卻是安徽人。
由于歷史原因,安徽成省不過幾百年時間,且地域南北差距大,這就造成了徽酒市場具有一定特殊性。這種差異一是消費習慣南北不同,二是消費水平大不一樣。當前徽酒格局可以用“一超多強”來形容,古井作為百億龍頭,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知名度,其次如口子窖、迎駕貢酒、種子酒、宣酒等在省內部分區域內也極具優勢。
筆者認為,雖然目前看來,徽酒整體發展不錯,但是其全國性影響力是在逐步下滑的,雖然古井全國化布局如火如荼,但是徽酒整體發展卻不盡人意。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以下幾個原因。
1
重營銷而輕品牌
多年來,徽酒市場為白酒行業輸出了許多營銷人才,而作為中國本土最為人知的幾大白酒營銷咨詢公司,其創始人基本都來自安徽。可以說,在營銷戰略與銷售戰術層面,徽酒一直是在引領潮流。
但是,隨著行業發展進入平穩期,戰術創新速度減緩,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明顯。而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進入信息大爆炸時代,以往由于地域、交流受限所擁有的戰術優勢喪失殆盡。
舉個例子,二十年前,徽酒當時在流通渠道推行買酒得美元的促銷活動,大受歡迎,而如今,買酒掃碼中現金或實物獎勵的促銷手段已經司空見慣于大小企業。
再比如品牌傳播層面,以洋河、汾酒為代表的一線名酒在全國進行系統化的品牌一體傳播策略,效果顯著。而徽酒的品牌傳播策略,總體來說,傳播方式單一重復,投放手段簡單粗暴,傳播效果自是不用多言。
營銷方法無法快速創新,信息交流卻又便捷無比。這對于企業來說,雖然加快知己知彼的效率,但是很遺憾,這份優勢對于徽酒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沖擊。畢竟,在以營銷戰術見長的優勢受損之后,想要再找到一個新的看家絕活,難度不小。
2
品質沒有絕對優勢
目前國內幾大香型,清香型代表無疑是汾酒,而汾酒基本就可以作為晉酒的代名詞,而醬酒,大家都知道,貴州醬酒在這一方面當仁不讓。唯獨濃香型,可以說,作為當前市場消費主流香型,川酒的濃香正宗說法深入人心。
為了加強自身產品優勢,無數酒企獨辟蹊徑,創造了濃香之下各類香型,且紛紛以開創者自居,至于作用,那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時至今日,在廣大消費者心理,川酒是濃香型白酒的代表,這一形象短時間內很難被改變。而安徽作為濃香型消費大省,徽酒憑借戰術優勢形成了一道深厚的市場壕溝,多年來打退了外來品牌的試探。
但是,這樣的戰術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渠道、組織各方面全面配合才可以發揮最大作用,這對于很多中小型酒企來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選擇。
3
走出去卻未能站住腳
作為全國白酒市場重要板塊,一直以來,徽酒市場與企業的變化都會引起整個行業的關注。
近期,古井收購明光酒業這則信息在行業內引起了轟動,這是自古井收購黃鶴樓以來的第二次重要收購,對古井對徽酒乃至對行業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古井作為徽酒龍頭,其天然具有帶領徽酒走出去的使命,古井多年來也一直努力朝著建立全國性品牌的目標前進。
但是,眾所周知,徽酒不乏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如古井、口子、皖酒等,可惜,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很多企業由于各種原因未能站穩外地市場,實在令人惋惜。
而到了如今,行業發展已然出現了內卷化特征,此時有志于全國化的幾大酒企都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動。可以預見,未來企業要想走出根據地,開創新局面,必然會面臨無數血戰。
4
一超多強利弊不一
對于徽酒來說,一超多強的格局形成是各種因素結合造成的,短期內徽酒格局很難發生巨大動蕩。這就意味著即使身為老大的古井,也沒有辦法快速一統安徽全省,打造一個類似汾酒這樣固若金湯的大本營。
不可否認,多年來,以古井、口子為代表的徽酒雖然各自紛爭;但是,強大的戰斗力也讓外來品牌紛紛折戟,不得不退出安徽市場。
時至今日,相較于豫酒市場的魚龍混雜,徽酒市場依舊是徽酒自己當家做主,這些企業功不可沒。
5
本土市場日益受到沖擊
雖然行業內至今對徽酒表示認可,但徽酒卻不能沾沾自喜。
以衡水老白干為例,曾經老白干在衡水地區,號稱銅墻鐵壁。但去年筆者曾前去調研,發現洋河與瀘州老窖在當地已然形成消費氛圍,將其鐵網打開一道缺口。
而徽酒市場,自洋河崛起,飛速發展以來,徽酒依托傳統渠道所構建的壁壘不斷受到沖擊。
以洋河為例,2019年,洋河在安徽突破20億關口。而比古井早一步進入百億俱樂部的汾酒,2019年在安徽市場,增幅達到249% 。
可以說,近幾年來,整個安徽市場受到了多輪外來酒企的入侵,雖然本土企業暫時保住了本土市場,卻也延緩了徽酒走出去的速度,而有時候,一步慢,步步慢。此時的徽酒市場,已然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6
破局之道1:
文化+商業的模式復刻
在營銷優勢逐漸褪色的形勢下,徽酒一直以來的滴水不漏的市場格局被動搖,對于徽酒企業來說,破局是必然選擇。
但如何破局,很多有識之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徽酒一直以來重營銷,輕品牌。依靠營銷短期內大部分徽酒企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當市場進入深層發展階段,很多企業出現了后勁不足的情況。尤其是在開拓安徽省外市場的時候,品牌底蘊的影響十分明顯。
例如汾酒,在“三年百億”戰略完成后,提出了打造百億單品“青花系列”,最終實現雙百億的戰略目標。眾所周知,緊靠山西市場是難以支撐汾酒雙百億戰略實現的。汾酒的全國化布局也早已人盡皆知,尤其是河南市場更成為汾酒省外最大市場。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汾酒在市場營銷之外,依托于晉商文化,實現了品質為基礎,品牌為核心,營銷為手段的三位一體。
對于徽酒來說,安徽建省雖短,但徽派文化卻是歷史悠久,舉國皆知。對于先天不足的徽酒企業來說,挖掘徽文化的內涵,提升品牌軟實力,是極有必要的。
同為中國三大商業文化源流,汾酒通過汾酒+晉商的文化輸出,在全國化的戰略道路上越走越遠。徽酒如要奮起直追,僅靠營銷手段很難達成。而深挖徽文化乃至徽商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實現品牌價值蛻變,不失為一條道路。
7
破局之道2:
成為行業標準建立者
學過企業管理的人士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先不說這句話是否絕對正確,但在今天的市場競爭中,開創者與先行者往往也能成為主導者。比如茅臺,茅臺的價值已很難用一般消費理念去闡述。而當“液體黃金”的概念從炒作到被認可之后,可以說,茅臺實現了一次本質飛躍。
對于徽酒來說,既然已經落后幾步,要想趕超目標,彎道超車是必然選擇。但是,如何找到“彎道”,成為某一標準制定者,卻需要深思。江小白從無到有,有兩只翅膀,營銷雖是重中之重,但是,其開創的青春小酒以及制定了相應標準功不可沒。因此,徽酒要想成為行業先行者,只靠所謂香型開創者這樣的噱頭,能發揮的作用終究有限。
8
破局之道3:
真正重視與培育消費者
可以說,無論是一線,還是二三線酒企,都認為消費者培育十分重要,但是真正做到實處的,卻是十不存一。
很多時候,企業的消費者培育,夾帶了太多銷售目的。當然這一目的無可厚非,但是因此導致的培育周期減短,培育作用打折,卻是買櫝還珠。
對于徽酒來說,一直以來的重視營銷,更多是在對渠道的重視上,在消費者培育層面有所欠缺。而要想打破現在僵局,就必須做出調整。
可口可樂這樣的快消品巨頭,每年在廣告費用的投入上多達數十億美元,更不用說其他的消費者培育投入了。以可口可樂的品牌優勢,都沒有故步自封,僅依靠品牌驅動實現銷售目的,更何論其他。
數十年來,徽酒的發展有過高峰,有過低谷。我們說徽酒重營銷,輕品牌,但不能否認,徽酒的營銷策略對行業整體發展起到的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世事無絕對,徽酒要想走出一片新天地,就必須“打破昨日之我,改變今日之我,塑造明日之我”。
可喜的是,現在也有少量企業嘗試在大品牌上積極尋求突破。對于徽酒來說,只有如此,才可能踏出當前的迷霧,找到前方更好的希望和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