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目標一改再改,先從實現小目標,到好好撐著,再到爭取不死。時代裹挾眾人,每一個人都在成為自己的英雄,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拼搏,等待2021的新生。
疫情常態化,大部分酒業從業者都在“緊衣縮食”,美其名曰“減少支出,準備過冬”。前段時間,和貴州某酒企負責人交流,危中有機,正是品牌躍進的好時機。
“漲價”是擺在酒企決策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伴隨著疫情常態化,加劇了消費者平均飲用頻次/單次飲用量雙降的現象,反映到市場之上,便是酒賣得不如以往多、快。另外,疫情常態化讓酒水消費呈現“啞鈴型”結構,高端商務消費、低端大眾消費仍在,中高端或中低端的升級消費銳減。
酒企為了緩解營收壓力,多采用漲價的形式來應對。為緩解銷售總量下行的壓力,將暢銷的高端、低端大單品漲價,一來刺激“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市場,二來直接提升營收規模及利潤。很多從業者直言不看好“漲價”,他們大多認為白酒銷售屬于“供需關系”,不好賣就降價,好賣就漲價。可他們想不到,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降價無人問,漲價賣斷貨。白酒降價,一般會出現在“行業調整期”,龍頭酒企的主力產品價格崩盤,從而引發“羊群效應”。如今,平價茅臺一瓶難求,茅臺實際成交價又居高不下,千元價格帶之上引發名酒企業漲價,給區域/品類名酒留下了巨大的漲價空間。
“擴張”是擺在酒企決策者面前的另一件大事。酒企決策者,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行情看好的時候,想捧紅、創造一個酒類品牌,幾乎是不可能的,為啥,比你有資金、資源的酒企做起宣傳來更舍得花錢。但是,行情看好時,正是所有品牌舍得投錢的時候,大多數品牌評估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打了水漂,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比你實力強且努力的人太多了。
如今,咱們反向來思考一個問題。在行情不看好的時候,所有的酒企都在“緊衣縮食”。大酒企們依賴往日的知名度、美譽度,日子雖苦,卻能將就。中小酒企呢,日子卻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當別人不愿做甚至不敢做品牌的時候,反而酒企成為“香餑餑”,可以用最少的錢獲得最優質的品牌投放,迅速占領經銷商、消費者的心智。
疫情之初,并未看到誰能脫穎而出。疫情常態化以后,一些上市酒企的品宣活動銳減,反倒是郎酒、西鳳等非上市品牌,新聞事件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報道之中,這或許就是決策者的“擴張之道”。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越是酒水清冷之際,比拼的不是酒企決策者的財力,而是酒企決策者的魄力及企業家精神。后疫情時代,考驗酒企決策者的時候到了。在這一輪調整之中,定會有新的品牌脫穎而出,也會有老的品牌泯然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