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不法分子抓住部分群眾著急投資賺錢的急切心理,利用互聯網搭建虛假投資平臺,吸引受害者上鉤。警方提醒廣大投資者要擦亮雙眼,警惕投資理財陷阱,謹防掉入騙子圈套。
今年3月,市民呂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內看到昵稱為“萱萱”的人不停地發關于虛擬貨幣推廣的廣告,還曬出了好友的盈利截圖,利潤十分豐厚。呂先生觀望了一段時間,心動不已,遂于5月4日聯系上了這位“萱萱”。在對方指導下,呂先生下載注冊了某平臺APP并充值了3萬元,3萬元很快便虧損。后又經對方介紹認識一個“專業數據分析師”,在該專業人士指點操作下向該平臺充值了20萬元,半小時后,該APP顯示呂先生的余額高達120萬元。呂先生當即想提現,但平臺先后以繳納“認證金”及個人所得稅騙取其共計匯款43萬元。之后“客服”又編造了新的理由讓呂先生匯款,稍微冷靜下來的呂先生發現這是一場騙局,此時,自己已經被騙66萬元。
這類虛假投資平臺通常有如下特點:
1、借助“熱詞”包裝。借助“虛擬貨幣”“區塊鏈”等看似高大上的熱詞,制造新鮮感與神秘感。一些投資者對與新技術有關的“虛擬貨幣”等了解程度不深,極易陷入所謂高科技的迷霧之中,落入騙局。
2、制造“高回報”預期。此類投資往往以“高收益”“利潤豐厚”為賣點,一般會給投資者以高收益預期,比如1000%的收益等,輔之以各種盈利截圖與虛假平臺余額顯示,讓受害者不斷充值匯款。
3、利用“好友”推薦。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推廣,利用投資者與推廣者本身的信任度,再編造諸如“拉你投資才能賺取傭金”等理由,讓投資者產生“推廣者與我是利益共同體”的錯覺,增加騙局可信度。
民警支招: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不法分子大多利用投資者急于“一夜暴富”或急于扭虧的心理,采用夸張、煽動或吸引眼球的宣傳用語,自稱“老師”“股神”,以“包賺不賠”“專家一對一指導”等說法吸引投資者。然而,投資有風險,怎么可能穩賺不賠?
在社交平臺上,哪怕對方是“好友”,但如果不能確定其真實身份,千萬不要發生金錢來往,更不要輕易相信其推薦的所謂“高收益、高回報”的投資產品。對于不確定資質的網絡平臺,如客服不明理由地催促匯款等,更要謹慎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