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整體市場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我國進口和國產葡萄酒數據雙雙大幅下滑,其中1-4月份進口葡萄酒進口量和進口金額分別下滑25.2%和28.5%,同期國產葡萄酒的降幅有所收窄,但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7億元,下降37.9%;利潤0.6億元,下降了79.5%。
所有中國葡萄酒規上企業前4月整體利潤才0.6億元,這意味著如果除去張裕今年一季度的2.3億利潤,國產葡萄酒行業整體虧損。相比進口葡萄酒,國產葡萄酒受疫情的負面影響更大。
在此背景下,中國葡萄酒的抱團意識和危機意識空前覺醒。近期由中國酒業協會牽頭組織,召集寧夏、新疆、北京等國內11個葡萄酒產區召開論壇,推動“中國人喝中國葡萄酒”倡議,同時張裕、長城、王朝、威龍、中葡等國內5大葡萄酒企業負責人也首次同臺共推中國葡萄酒。
在國潮推動下,“中國人喝中國葡萄酒”是否能成為葡萄酒消費新趨勢?中國葡萄酒如何應對與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國人應該喝什么樣的中國葡萄酒?等問題值得關注和討論。
1
“國人喝國酒”從口號變成趨勢
“國人喝國酒”的倡議最先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于2019年在寧夏提出,但該倡議當時僅限于在寧夏各酒莊之間達成共識。
這其中表現最為積極并付諸實踐的當屬寧夏西鴿酒莊。今年4月份,西鴿酒莊就成立了“國人喝國酒戰役指揮部”,把其當作重要戰略來實施。
西鴿酒莊莊主張言志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全世界主要產酒國都是以消費本國葡萄酒為主,中國也不應該例外。
這就暴露了一個現實的矛盾問題,即現階段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上進口葡萄酒占比高于國產葡萄酒,前者對后者形成了較大的沖擊。
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正視國產葡萄酒發展歷史,此前曾走過一些彎路、違反了一些產業發展的常識,導致國產葡萄酒的美譽度和產業基礎并不是太好。
但是隨著國產葡萄酒產業的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成為共識,預示著中國葡萄酒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業內人士認為,當中國葡萄酒的核心品質提升到國際水平時,“國人喝國酒”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成為一種趨勢。
梁振英于今年又對“國人喝國酒”的理念做了進一步闡釋:一是倡導大家都喝國產葡萄酒;二是希望中國葡萄酒行業在一、二、三產業領域,努力滿足廣大消費者在質和量方面的需求。目前由于受到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以及疫情的疊加影響,中國葡萄酒遇到了危機。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克服困難,調整結構,加強營銷,擴大市場份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葡萄酒分會理事長王琦認為,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葡萄酒的產品品質得到極大提升,現階段我國葡萄酒已經初步實現酒種多樣化、產品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合理化的目標。
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中國葡萄酒最核心的產品品質和產業布局已經成熟,能夠支撐“國人喝國酒”形成趨勢。
2
以量制勝還是以“釀”制勝?
國產葡萄酒的兩條路線
1892年,著名愛國僑領張弼士為了實現"實業興邦"的夢想,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由此拉開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序幕,也開啟了煙臺作為我國主要葡萄酒產區的發展史。
2000年以后以寧夏、新疆、昌黎為代表的葡萄酒產區涌現出了一批新興酒莊,相對于張裕、長城等老牌葡萄酒企業,這些新興酒莊是中國葡萄酒產業里的“后浪”,他們更多的以“xx酒莊”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而不是傳統的“xx葡萄釀酒公司(廠)”。
名稱變化的背后體現的是中國葡萄酒兩種發展方向的選擇,前浪們追求規模、擅長營銷;后浪們主打“小而美”、力求精品。
統計表明,13家上市葡萄酒企的銷售收入占到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銷售收入的60.58%。而張裕一家就以50.31億的營收占到了34.68%。
13家上市葡萄酒企業加上中糧長城葡萄酒業都是工業化、規模化釀造為主。因為只有工業化釀造才能支撐其產能需求。
與張裕一開始就致力于葡萄酒工業化生產不同,新興酒莊不以量取勝,而是以“釀”取勝,追求個性。
以張裕為例,其2019年共銷售葡萄酒9.59萬噸,而整個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的211家酒莊2019年共產出1.3億瓶葡萄酒,約11.25萬噸。
作為寧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莊,賀蘭晴雪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寧夏產區的發展方向。成立于2005年的賀蘭晴雪酒莊剛開始的產能只有20噸,即使現在也才50噸的年產能。
原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特邀顧問、黨組副書記,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郝林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支持和鼓勵搞酒莊酒,少搞工廠化的酒,但是也允許有工廠化的酒存在。”
官方的表態一目了然,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的發展酒莊酒的路徑清晰。
以釀取勝的還有其他產區的新興酒莊,這些酒莊的規模普遍不大,但是注重品質和堅持風土特色。
寧夏的志輝源石酒莊、賀蘭神國際酒莊、類人首酒莊,新疆的天塞酒莊和絲路酒莊,烏海產區的陽光田宇酒莊、吉奧尼酒莊,山西的怡園酒莊、戎子酒莊,懷來的紫晶莊園、馬丁酒莊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由于新興酒莊對于出品的品質和個性有更高得到追求,所以雖然規模上不去,但是更容易在產品上出成績,以挑戰者的身份屢屢在國際大賽上獲獎。
最知名的莫過于,2011年,賀蘭晴雪酒莊的加貝蘭2009榮獲《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賽國際大獎,這是中國第一個葡萄酒國際大獎同時也是中國葡萄酒首次在該賽事上取得最高榮譽。
雖然只有30余年的發展時間,但是寧夏產區堅定地走酒莊酒的路線,因此在品質上獲得了較大的突破。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世華透露,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獲獎總數占中國葡萄酒獲獎總數的50%以上。
葡萄酒本身就是一個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的綜合型產業,工業化發展與精品化發展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方向不一樣。
正如西鴿酒莊莊主張言志所說:“在全球葡萄酒生產國,新舊客觀上一直存在的,這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區別,也是經營理念的區別。主要是釀酒理念的區別,新派酒莊以‘釀’為核心,追求品質,追求自我風格;舊派以“營”為主,營銷很專業、能力也很強,追求的是市場機會、市場占有率。基于以上原因,兩種類型的企業在成本、運營、質量、利潤等各方面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導致的市場表現也是不同的。但在現實情況下,我不太贊成新舊之分,更希望提倡的是融合發展,一些建立時間久的酒企為市場培育、消費習慣做了大量的貢獻,一些新興起的酒莊為品質轉型也在不斷努力,他們可以相互學習,包容發展,后浪可以學習前輩的市場運作經驗,前輩可以借鑒后浪的釀酒理念,說到底我們都是‘中國葡萄酒’,是一家人。”
3
“國人喝國酒”的核心是產業競合
短時間內中國葡萄酒幾乎不可能做到像白酒一樣的高度集中化,碎片化的市場現狀是有利于新興酒莊崛起的,事實上葡萄酒市場本就是多元化和開放性的。
無論是新興酒莊還是老牌勁旅,其首要解決的命題是如何讓更多的中國人喝中國葡萄酒。
中國葡萄酒協會聯盟秘書長張建生認為,新興酒莊具有以下特征:產品精品化,消費精準化,市場區域化,品牌國際化。他說:“新興酒莊的優勢表現在起點高,包括技術和建莊上,各種資源的支持豐富;思路清晰,定位明確,注重質量和品牌;運營上,現代管理,方法多,敢于創新;團隊年輕,有激情,有想法,有執行,高效。”
在整體市場空間沒有明顯增長的情況下,新興酒莊勢必會搶占一部分原本屬于老牌葡萄酒企業的市場份額。
張建生認為,近年來葡萄酒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下降,中高價位產品市場份額下降,都跟新興酒莊的競爭有直接關系。
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頭部企業和老牌企業仍然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這部分企業產品全覆蓋,消費大眾化,市場國際化,品類多樣化。像張裕、長城、威龍等企業都有海外布局和品牌基礎,這些卻是新興酒莊短時間內無法比擬的。
但是這也未必就注定會讓二者的競爭加劇,因為無論是新興酒莊還是老牌勁旅其歸根結底都是“中國葡萄酒”,他們共同的“敵人”是進口葡萄酒。
張言志說:“大家的競爭不在新與舊,而在中國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消費者的選擇很簡單,性價比是主要因素,消費者不關心新舊之爭,因此我們才應該團結起來、融合發展,共同提高中國葡萄酒的美譽度。未來發展方向,是市場選擇的,但一定會有新的酒莊或品牌冒出來,也一定會有一些品牌被淘汰,這跟新舊、大小無關。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新產區的崛起無法抵擋,葡萄酒發展規律一定是‘產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