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今天只是發表一下個人的感慨,說的也沒什么章法,想到哪說到哪。請大家諒解。也沒啥對錯之分,你自己辯證理解吧。
作為白酒的定海神針,茅臺的2019年業績是靚麗的。實現營收854.3億元,同比增長16.01%,實現凈利潤412.06億元,同比增長17.05%。而作為葡萄酒的中流砥柱,張裕的業績也還是不錯的,完成50.31億元的銷售額,較去年下滑2.1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是11.29億元,較2018年上漲8.35%。關鍵是還有高額的分紅。
但是,對葡萄酒行業而言,在茅臺靚麗的業績面前,我們還真是高興不起來。在張裕的業績面前,也高興不起來,只能用“殘酷”一詞才覺得最貼切。
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產量為45.15萬千升,下降10.09%;銷售收入為145.09億元,下降17.51%;利潤為10.58億元,下降16.74%。
規模以上企業是指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2018年,國產葡萄酒規模以上企業212家,2019年變成了155家,這155家之中,虧損企業有33家,企業虧損面為21.29%。
考慮到葡萄酒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以我個人的估計,包括酒莊在內,非規模性國產葡萄酒企業應該是規模企業的差不多5倍左右。即便如此,一個茅臺的利潤都比整個國產葡萄酒的銷售額還高。
張裕不含海外業務,國內業務銷售收入是44.82億元。葡萄酒營收為38.3億,是張裕營收的主要來源,營收占比為76.2%,毛利率為63.4%。
張裕一家企業葡萄酒的銷售就占到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銷售的26%以上。利潤方面更是嚇人,全國規模葡萄酒企業的利潤總額是10.58億元,而張裕一家的利潤是11.29億元。雖然這里面包括了其他產品例如白蘭地、旅游等方面的利潤,但依然是一家企業的利潤占了行業的大部分。
2019年,中國瓶裝酒進口額為22.89億美元(按照匯率1:7.0857計算),進口額約為162億元人民幣,下降14.26%;瓶裝酒進口量為47.44萬千升,下降9.96%。若將海關進口酒數量和國產酒產量相加,則2019年合計為92.59萬千升。當然,這不是全部,因為葡萄酒還有大量的小企業。
從整個釀酒行業來看,2019年,整體釀酒產業產量為5590萬千升,0.3%的增長,規模以上數量2129家,虧損企業335家。從酒水利潤看,白酒2017-2019年利潤連續高速發展,利潤進入1000億時代。
2017年白酒規模企業有1593家,2019有1176家,減少了417家。2019年,全國1176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617.82億元,同比增長8.24%。
其中虧損企業131個,企業虧損面為11.14%。白酒累計完成釀酒總產量785.95萬千升,同比下降0.76%。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404.09億元,同比增長14.54%。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8.88億元,同比下降5.85%。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白酒產量僅占整體釀酒產量的16.02%,在釀酒產量中的比重在降低。虧損企業的比重在增加。但白酒企業的銷售收入占了整體酒水銷售收入的67.2%,利潤占整體釀酒產業的87.1%!白酒的大戶才是做酒水的真正“金主”。
茅臺是中國酒業的定海神針,進一步說,說它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亦不過分。茅臺已經不是酒了,而是金融產品。然而,這對整體白酒行業來說,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大家可以見仁見智。
酒水的頭部企業集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強者恒強不斷在強化。但對比白酒和葡萄酒,兩者的不同在于:白酒行業已經處于成熟期,而葡萄酒還沒有進入到成熟期,而是處于發展初期。或者說,白酒早已過了普及階段,而葡萄酒正處于普及階段。從飲用人口數量看,白酒已經沒有人口紅利了,但葡萄酒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人口紅利。
白酒集體進入在集中化趨勢之中,對葡萄酒來講是好事。葡萄酒雖然集中化趨勢也很明顯,但同樣明顯的是:葡萄酒的分散、分化和分流。規模以下企業至少是幾倍的規模企業。這和商品特性有關。
2019年進口瓶裝葡萄酒企業共有6559家,比2018年增加了148家。大家看下,國產規模企業減少了,進口酒企業增加了。2019年,100萬美元以上的進口企業是357家;500萬美元以上的是61家;1000萬美元以上的是25家。進口額在100萬以下的企業,他們的數量增多了,但是進口額下降了,平均進口額是12.4萬美元。其實,進口商的數量每年都在變,有的死掉,新的進來。有的是一家進口,提供給很多家。進口商也在呈現出兩極化。
最近幾年,白酒的產量連續下降的,是否會有反彈?我看很難。白酒的集中化趨勢,恰恰是白酒成熟度的標志,但想要進一步擴大量能,其實是挺難的。我認為白酒會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內,維持在700萬千升這個量級。因為,白酒已經沒有人口紅利了,也沒有新的消費場景了。白酒規模以上企業不斷減少,也意味著白酒產業的產能過剩不斷地被清理。
當然,白酒如果想擴大產能,要么就要拓展新市場,例如海外市場。要么就要進行新酒種開發,例如由白酒衍生的新酒種,從而能夠開辟新消費場景。白酒開辟海外市場有兩點要重視的:一是產品改良;二是要到對中國認可的國家去。因為白酒屬于文化產品。世界上有兩種文化屬性:強勢文化屬性和弱勢文化屬性。如果中國強大了,全世界都認可中國,那中國的國貨自然會得到認可甚至追捧。所以,白酒在中國文化影響比較深遠的國家,相對更容易被接受。
白酒目前是在向優勢產區、優勢品牌、優勢產能方面集中。其實也就是說白酒已經進入到“優勝劣汰”的重要時期,叢林法則在當今的白酒產業上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優勢的企業才具有更強的增長能力,而企業必須重視效益的提高。
至于白酒是不是處于成長期這個問題,要看從哪個角度看。如果從酒水飲用角度看,普及階段過了之后,其實都不是成長期,是成熟期,一定是進入到分化階段。就是說,白酒的市場蛋糕就這么大了,大家一起來搶,就看誰搶的多。你身體強壯,別人打不過你,你就能吃到更多。身體不行的,吃到的就少,甚至只能餓死。
如果從產能周期上看,經濟繁榮,產能就會擴張,直到產能過剩,供需矛盾突出,進行調整,行業洗牌,部分企業出局,部分企業崛起。然后,隨著產能調整,行業集中度會提升,行業就會加速洗牌,市場混戰,所謂剩者為王,從而帶來新一輪的競爭,也是產能的新一輪發展。
2012年開始的調整,到2017年基本結束。產業重新進入到新一輪擴張期。如果沒有突發事件,中國酒行業的變局也會出現,但這是基于消費端的新需求、新變化而來的。是基于新互聯網時期、數字化營銷下的新變化而來的。如果經濟持續繁榮,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交往多,或者國內的新基建等搞的熱火朝天,一片繁榮景象,需求量還會上升,反之就會下降。但總體來講,這種上升空間并不大,更多的是如何分蛋糕的問題。
白酒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銷售收入的增長和利潤增長,均高于同期的工業增長。而利潤的增長又大于收入的增長,收入的增長又大于產量的增長,從這一點看,白酒這樣的產業不是走向衰落,而是在不斷進行優化。酒水產業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雖不是必需品,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白酒也很難出現大幅下滑。但行業內部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白酒產能被擠壓又是大趨勢。因為中國的消費者在改變,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總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人發展到2018年的近14億人,年均增長率約為1.4%。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0%,0—14歲人口比重為22.9%,老年型年齡結構初步形成,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0—14歲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未來10年,70后集體進入到老齡化時代。
中國新生代中,80后2.28億,90后1.75億,00后1.46,共有5.59億。如果僅僅計算90后、00后,也有3個多億。這部分人必然是社會消費的主力。這部分人群可以看做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特別是00后。這部分人對于酒水的消費是非常開放的,也是非常國際化的。
換個角度說,這部分人對葡萄酒的消費不需要教育,他們會根據場景選擇不同的酒種,葡萄酒自然是他們選擇的重要考量。相反,老一輩的白酒飲用者或者忠誠消費者,集體進入老齡社會。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酒水的飲用特別是對烈性酒的飲用是遞減的,特別是到了一定階段,如果身體不允許,飲用烈酒就會更少。而且,會向著低度、健康化方向發展。
如果從消費主流人群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上看,對葡萄酒更多是利好。所以,對白酒來說,要在保證白酒文化的基礎上,也要思考如何與時俱進。例如通過新酒種的研發,進一步拓寬白酒的發展空間和消費場景,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不能說白酒沒有增量空間,只不過會受到葡萄酒的擠壓,白酒面臨的空間增長難度越來越大。但葡萄酒正處于上升期,而且,空間非常大。
如今的市場,傳統營銷壁壘已經被打破。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已經從以往的封閉走向全面的開放。傳統媒體對大眾的壟斷甚至封鎖都已不存在。企業可以通過社群等方式捕獲受眾。移動端的發達,社交溝通平臺的出現,以及數字化時代、視頻化時代(例如直播),給了很多傳統企業成功逆襲的機會。
未來,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要換賽道,為什么?因為時代變了。新互聯的數字化時代,改變了消費習慣,也改變了消費觀念,改變了購買渠道。這些變化中,其實都在引領著新消費。買酒的方式變了,賣酒的方式就要變。
所以,從大面上來說,全新的網絡時代、數字化時代,為國產酒企提供了可以嘗試全新模式的做法,從而獲得成長。這是時代的賦予的機遇。無論對白酒還是葡萄酒,其實都一樣。中國酒水行業從2020年開始,必將會出現“大分化”。弱勢品牌將會更加困難。所以,既要保證根據地市場的穩定,還必須要進行改革和創新。
大分化的另一面是集中化。當然,集中化的趨勢利好名優企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喝死不了。富人雖然依然很多,但從整體社會角度看,高端酒的消費會下滑。酒水的品牌分化會更加嚴重。頭部企業會根據自身的優勢獲得更多的資源,市場會更加集中。這一點在葡萄酒上體現會弱一些,這和葡萄酒這種商品屬性有關,越成熟越碎片。
最近幾年,大量酒企開始實施以企業為主導的渠道扁平化戰略,組織不斷下沉從而更加高效的獲取銷售資源。但從當前情況看,雖然信息發達,線上越來越開放和便利,企業與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卻是越來越微妙。傳統的區域代理平臺將會出現很多矛盾。一旦當酒商不能掌控渠道、不能促進銷售、不能面對消費端更加有效動銷的時候,雙方的關系要么走向結束,要么就是走向深度合作。
與此同時,由于全新的市場環境,倒逼企業必須進行數字化改革。市場的變化正在促進渠道革新。一是加速廠商對線上渠道的布局,例如受疫情影響,傳統酒商大都啟動了線上銷售,開發線上小程序商城等,迫不得以而轉戰線上。二是酒企的數字化改造會進一步加快。其實渠道已經在大變革,走向線下線上結合,并且相互賦能。渠道的革新,對市場與銷售人員對出全新要求,可以說是渠道大變革的一個拐點。同時,社群化、體驗化等如何更好結合渠道變化產生新動能,也是很多酒商的嘗試方向。
從生存理念上看,我覺得白酒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必須向著“和美主義”方向去發展。啥是和美主義?就是和諧和美好。這是終極的方向。生態的和諧,企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是一體的。創造美好,這是企業要做的,和商業不矛盾。如果你不能感動消費者,消費者就不會選擇你。
而葡萄酒,現在還不是和美,而是普及教育,要喚醒消費者對健康飲酒、健康生活的認同感。雖然喝酒不是為了健康,但葡萄酒在酒種里面一直是以“健康示人”的。這一點,全球通用,是品位、高雅的生活象征。
葡萄酒很嬌貴,不能種葡萄的地方,就是種不了。不到一定年份是出不來酒的。所以,葡萄酒產能理論上是有邊界的。白酒相對來說,大部分都沒有產能的邊界,除非人類吃不上飯了。個別特色的原料除外。更重要的是,葡萄酒的儀式感太強了,而且這點是很難改變的,已經變成了葡萄酒的一種文化底座,改變它,就不是它了。
所以,做葡萄酒要抓住的是人口消費的紅利,盡可能多地捕獲自己的消費群,提高占有率。這一點和做白酒其實是不同階段的兩種發展路徑。當然,我是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單就品牌角度,既有大工業化模式,也有小而美的模式,都是可以的。但獲取的市場資源不同。這就是兩個產業從普通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過程。
雖然今天的葡萄酒市場依然是比較亂,但這種亂和十年、二十年之前的亂是完全不同的。之前的亂,產品品質本身就是亂搞的。但今天的亂,主要是消費端、渠道端上的。大部分產品的品質是好的。當然有的以次充好,有的用進口酒裝在國產瓶子里,其實,確切地說,這是市場的現狀導致部分商家賺錢之路的偏移,但本質上看,我們產品品質是不斷在提高的,特別是國產酒,我們能感受到,這些年來,優質國產酒的比例在不斷提高,這是好現象。
包括我們的業外資本進入者,經過了多年之后,已經知道了葡萄酒這個產業,是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所以,心態就會變得更加平和。這些年,大家已經能夠看到,不像90年底末、2010年之前那樣,很浮躁。當時有很多投資人,進入這個行業,以為自己有錢,上來就想吃到最大的蛋糕。這種心態的改變對產業發展是好事。
至于葡萄酒的詩和遠方,任重而道遠。但未來一定很好,你不必著急,因為著急也沒用。這是“道”的問題。至于“術”這方面,你要不斷調整和嘗試新模式,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很快,其中的重點就是要沉淀自己的私域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