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政府部門反復告誡廣大投資者“珍惜一生血汗,遠離非法集資”,說起來您或許也很納悶。近年來,打擊非法集資宣傳這么猛、打擊力度這么大,為何還總有人把真金白銀投到“無底洞”里去?非法集資團伙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又該如何識破騙子的“畫皮”呢?
警惕身邊這些花樣:
以養老投資名義劍指中老年人;
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名義專誆農民;
以錢幣回購方式面向社會大眾;
以教育培訓名義搜刮學生家;
以旅游保證金形式瞄準旅游者;
以慈善名義綁架底層殘疾人士;
假私募股權投資;P2P方式圈錢。
騙子處處有,花招或不同。那么,咱們身邊的非法集資活動又有哪些鬼花樣呢?
首先,線下投資理財類案件相對突出。
這類案件中,不法分子租賃高檔商務樓宇,招聘大量業務員采用隨機撥打電話、散發傳單、召開發布會、答謝會等方式招攬投資人,承諾高額收益回報,銷售理財產品非法募集資金。這類涉案價值巨大、涉及投資人數眾多的新發案件犯罪主體多為線下投資理財類公司。
其次,非法集資犯罪主體較為復雜,集資手段類型多樣。
有的以實體企業、投資擔保公司或理財咨詢公司的名義非法集資;有的是以實體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名義非法集資;甚至有的直接以個人的名義非法集資。
再有,互聯網金融領域非法集資犯罪也不斷顯現。
多家所謂互聯網金融企業設立授權分支機構,每家授權機構又下設業務、客服、技術、內勤等多部門,員工數十至上百名不等,迅速擴張業務,瘋狂非法吸收社會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宣傳中,一提到非法集資,各方給出的一個警示就是“那些動輒給出20%甚至30%、40%高收益率的投資理財產品,都要警惕”。這樣的警示確實讓很多大爺大媽腦子里多了一根弦,遇到高得離譜的收益率產品時第一反應“可能是騙人的”。
眼下,當“非法集資團伙”發現喊出“簡單粗暴高收益”不靈了的時候,他們改變了策略,給出的投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了,也就比銀行理財產品高一點兒,比如,年化收益率12%—16%,聽上去并不離譜,在國家法律允許范圍內,講起來似乎完全可以實現。也正因為如此,他們非法集資的欺騙性和隱蔽性更強了。
六招識破非法集資騙局
1、看特征
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包括沒有批準權限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超越權限批準集資。即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有權批準從事金融投資業務的,一般是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它們的直屬機構。特別強調的是,工商營業執照不是行業許可,只是登記。其實,工商營業執照就是企業的身份證。就像有身份證并不能保證本人遵紀守法一樣,擁有工商營業執照,只能反映企業的注冊時間、注冊地等基本信息,并不能說明它就一定是一家遵紀守法的企業,更不能說明它被批準可以集資。
2、看來源
街頭傳單、推介會、免費旅游、短信、電話、QQ、微信、上門推介、熟人介紹……如果你的理財信息來源是從這些渠道來的,切勿輕信。這種采用“一對多”形式、不是針對特定公眾而是廣而告之的理財宣傳,極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3、看回報
如果聲稱保本保息、100%保本,您大可直接不予理睬。因為國家有規定,所有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息;許諾的投資回報率遠遠高于銀行利率,也請遠離。
4、看輿情
“遇事不決問百度”。直接從權威搜索引擎那里搜索理財公司名稱,如果發現查詢到的內容有如下字眼:騙子、非法集資、風險、舉報、處罰、詐騙、不誠信、跑路……那這些公司一定不能輕信,說明存在問題。
5、看主體
査詢利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http://gsxt.saic.gov.cn/),登錄這個系統,輸入公司名稱進行捜索,逐項加以判斷。如果顯示捜索的公司不存在,直接否掉,連公司都沒有肯定是假的;如果公司登記存在,看它的經營期限、經營范圍、股東信息、年報信息等進行判斷。
騙子公司最常見的手法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和曲解經營范圍,明明是“投資咨詢”他就會說可以接受投資!總之,沒有許可證、超范圍經營、“行政處罰信息”“經營異常信息”“嚴重違法信息”項目下有記錄或工商異常狀態的公司不可輕信。
6、看資質
可以根據理財產品性質,給相關監管部門打電話,請專業人士指導分辨:P2P網絡借貸、銀行機構理財、信托產品信息,致電當地銀監局;股權、期貨、基金、券商理財等,致電當地證監局;支付、外匯等相關產品,致電當地人民銀行;保險及相關產品,致電當地保監局;現貨交易、典當等內容,致電當地商務部門;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信息,則致電當地政府金融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