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茅臺官網爆出,茅臺3年內計劃投入600億做基建,引起網上熱議,外行看到的是白酒的暴利,賣酒原來可以這樣掙錢啊?而依然掙扎在生死線的中小酒企,看到的是更加的前途渺茫,白酒頭部企業欲通過增加產能加緊蠶食處于競爭末端的中小酒企,未來會更加艱辛!如何在存活下去的的前提下去謀求發展,是未來一個嚴肅的考題,筆者認為行業并未放棄中小酒企,還留有三個機會去存活發展,是否能夠把握這最后的機會,將是此輪白酒行業大洗牌的救命稻草!
一、返鄉的名企高管
都說選擇了銷售就是選擇了漂泊,在銷售崗位上職位做到一定高度,往往就會隨著公司的發展要求去開疆拓土,四處征戰,很少有在居住地工作一成不變的,一年到頭陪伴家人的時間屈指可算,成就了事業,但對家庭的愧疚感隨年齡增長與日俱增,是每個銷售人員心中無法抹去的一縷遺憾。隨著積蓄的積累,父母的老去,很多中年過后的銷售高管選擇回鄉創業或就職,把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這其中也不乏在名酒企業工作多年的銷售高管,很多人回鄉后通常會選擇熟悉的行業,會把本地的酒企和經銷白酒的商貿公司作為首選,雖然收入可能不如名酒企豐厚,但畢竟可以陪伴家人。
對于來自名酒企來的銷售高管,給家鄉的中小酒企帶來了先進的組織管理、企業運營、品牌推廣、渠道營銷理念,將其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去,將給企業帶來全新的活力和競爭力。對于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中小企業來說,容人和充分放權信任,是能否轉化吸收為增長力的關鍵。
二、有家鄉情懷的消費者
中華民族一直是個有家國情懷的民族,有濃重的家國情、家鄉情、家庭情。從最早的家電品牌的創維打出“創維情,中國心”,到最近的“華為,中國制造”,都是主打國家情的經典傳播。河北某地方白酒品牌打出“家鄉酒,家鄉人,家鄉情”,也取得了不錯的消費者認同。金六福的“春節回家,金六福酒”就是打的情感牌。
對于具有家鄉情懷的本地消費者,首先要努力提高產品品質,提供放心優質的產品,另外要開發不同價位、不同規格、不同款式的多款產品,來滿足消費者不同消費水平、不同場景、不同用途的多種需求。
白酒被認為父輩的飲料,隨著80后、90后成為崛起的消費層,要獲得年輕的本地消費者認可,既要開發符合年輕人審美觀的新產品上做為突破口,更要在品牌傳播創意的下功夫,內容營銷、情感營銷,與其達成共鳴。
三、消費分層下的大眾市場
賣高端酒盈利高,掙錢快,是行業普遍的共識,但同時高端酒的壁壘更高,對品牌的要求更高。高端被一線名酒壟斷,次高端被二線名酒壟斷,中端受省酒擠壓,顯而易見,中低端的大眾市場才是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間,價格通常為零售價150元/瓶以下,還有很多的小企業甚至只能銷售低端光瓶酒或散酒,這就是現狀。搞不清企業在目前行業競爭中的自身實際定位,盲目去做次高端、高端,更多的是鎩羽而歸,甚至因費用投入過多而給企業經營帶來危機。
做低端既然有機會,就要專注、持續去做,打造出一款親民爆款產品,好酒水加上家鄉酒標簽,市場自然有你的一席之地。
國家GDP增長放緩,被稱為新常態,對比資金雄厚的名酒企,中小酒企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更要穩步前行,在存活中求創新發展,切不可操之過急,發揮自身優勢,迎接新的市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