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品牌的白酒,就是散酒,就是帶著包裝的散酒而已。在市場中只能打“價格戰”,而且酒企掙錢少,酒商銷售難,消費者不買單,處于市場邊緣,隨時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再造一個白酒品牌,難不難?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通過傳統資源去重塑一個白酒品牌,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基本不可能。君不見,自2012年以來,酒業年年有新品牌誕生,但是能夠成為品牌卻“屈指可數”。
說起新白酒品牌,經常在酒業出現的莫過于“一壇好酒”。它是否已經成為品牌,本文不做過多討論。一壇好酒的團隊構成及資源配置,就足以讓想做白酒品牌的人望而卻步。一壇好酒,金東集團的戰略產品,目標是再造一個“金六福”。行業頂級大咖吳向東力推,酒業英雄聯盟力推,隨處可見的高炮、電梯廣告,配合模特評選、致敬老兵、冠名火箭等活動,包括酒體配方只有三個人知道等,可謂是酒業營銷的“極致”,但它的投入產出是否成正比,依然要打個問號。試問酒業,哪家能有如此多的好牌。
反過頭來看白酒的銷售。賣白酒,除了飛天茅臺等個別產品,不需要賣酒人的影響力做背書,其余的白酒動銷均需要以賣酒人的影響力為前提。也就是說,一款酒是不是能動銷,均要依賴賣酒人的渠道、人脈、話語權等因素的大小。
成熟的賣酒網絡,像行政單位一樣全,酒廠是月亮,酒商似眾星。一瓶瓶白酒就要靠這些全國各地的酒商賣給消費者,嚴格意義上,這些酒商也是稀缺性資源。
伴隨著85后(互聯網原住民)、95后(移動互聯網原住民)即將成為消費白酒的主力軍,再加上信息的便捷,物流的發達,迫使白酒企業要擁(適)抱(應)未來十年的消費者。對產品進行升級,無論是產品的品相,還是產品的品質,甚至是品牌的內涵。
回到重塑品牌本身,或許只剩下互聯網一條“彎”路,其余的路都是“死”路。如何重塑白酒品牌,無非做好三件事,把酒做好,把喝酒的人找出來,把酒賣給他。
把酒做好,本身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把喝酒的人找出來,把酒賣給他,這兩件事情都挺難。如果給你100年的時間,后面這兩件事情真不難,慢慢來,多年媳婦熬成婆。如果給你1年的時間,你怎么做?只能是和別人合作,和誰合作,和新平臺合作。
舉個例子,你想過賣科技產品的小米會賣酒嗎,沒有吧,事實上小米有品賣酒賣得真不錯。是不是還有別的陣地,要大膽的想,知乎會不會賣酒,攜程會不會賣酒,或許都會的,給用戶提供生態化的服務,是平臺的商業化進程的“必然”。
問題來了,新平臺要賣酒,為什么會選擇你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必須懂新平臺的語言,而這一點很關鍵,你準備好了嗎?很明顯,很多酒企都沒準備好。
這一輪的競爭,比拼的是創意、文化、玩法及對平臺的理解,不再是廣告投放、地推人數、渠道排面及客情維護。很多酒企可能會說,用資金可以擺平一切,但我負責任的告訴你,用資金擺平一切,輪不到你來出手,你已經被淘汰了。
白酒新消費,早已大浪滔天。白酒品牌重塑,你還在觀望,而先行者已經上路了。這波消費升級、品牌重塑的機會,遠遠比你想象的要快。
白酒的滔天巨浪,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