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旅游的黃金季節(jié),休年假或雙休日出門旅游是很多家庭的首選。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游客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時間定制一場屬于自己的旅行,不用擔心喜歡的風景只能“走馬觀花”,更不必“被購物”。但是,作為消費者,對于自由行的法律知識一定要了解,做好“法律攻略”,以防發(fā)生合同糾紛或者侵權糾紛時,能有效地使用法律保護自己。
近日,王女士在某網站購買了“XXX等三地五日游”的自由行產品,旅游費用總額1萬余元。除了酒店住宿外,合同中明確約定旅行社負責租車,具體行程由游客與司機確認細節(jié)。但在行駛過程中,因司機操作不當,導致車輛傾翻至路邊溝坎內,王女士被甩出車外受到重傷。后經查明,該旅行社并未為游客購買旅游意外險,且涉案車輛的車主和駕駛員均無客運資質。
為避免各類旅游消費糾紛情況發(fā)生,警方在此友情提醒:
1、要留心合同條款。合同條款往往會成為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游客需要注意到對于行程單的項目內容是否有特別提示,對于雙方權利義務以及違約責任的約定是否合理,是否有免責條款,是否為自身購買了保險等。
2、要注意自由有度。“自由”不等于“無拘無束”,游客在“自由行”過程中,自身也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注意自身安全,自覺履行約定,確保自身不出現(xiàn)“違約”行為。
3、要及時進行處理。游客如果在旅途中發(fā)現(xiàn)存在提供的服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警示告知義務以及妥善保管義務等情況的,可通過報警救助、撥打12315消費者熱線等途徑獲得及時幫助,第一時間獲得有力維權幫助。
4、要注意保存證據(jù)。對發(fā)生的合同糾紛或者侵權糾紛不能獲得即時解決的,游客對于后續(xù)處置過程中舉證的事實需要證據(jù)予以支持,應采用錄音、拍照、攝像的方式,留存好有雙方簽字確認的書面材料,現(xiàn)場糾紛情形、后果等,以便有效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