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進行了修訂,并于4月8日公布了關于就《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一項將白酒優勢產區移除“限制類”產業名錄的政策引發關注,在為酒類終于部分摘除“緊箍咒”而歡呼的同時,白酒行業加速集中、弱勢產區行將衰落的現實,也正在被行業所普遍接受。
最新的政策顯示,雖然“白酒生產線”依然被列入“限制類”產業名錄之中,但是白酒優勢產區,卻已經脫逃此列。
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第二類”限制類中,“白酒生產線”依然被列入其中,但卻備注了“白酒優勢產區除外”。這意味著部分在基礎設施、產品質量等方面有保障的優勢產區,已經不受政策限制了。
中國酒業協會官方微信號據此撰文指出:“這將是白酒行業的重大利好,白酒優勢產區也將迎來重大的發展契機。同時,也表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對名優白酒的發展給予積極支持的態度?!?/P>
本次《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由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三個類別組成。其中,限制類主要是工藝技術落后,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和有關規定,禁止新建擴建和需要督促改造的生產能力、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
業界認為,此前受到“限制性政策”的影響,優勢產區無法進一步發揮影響力,而弱勢產區則不能依靠推出機制實施淘汰,從而導致白酒產業無法貫徹市場公平競爭和自然淘汰機制,這些成為白酒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
此次,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引導下,或將加速白酒產業的強分化進程,使得優勢產區繼續向上,與此同時淘汰弱勢產區,提高行業集中度,全面向著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市場的威力開始在多個層面顯露。白酒產業的總產能開始下降,更加朝著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區集中。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白酒產業在產能層面已經連續出現3年的下滑,較高峰期少了500萬千升。與此同時,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總產量、銷售收入再現“增長式”下降,虧損企業大增近60家。
據統計,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871.2萬千升,同比增長3.14%;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363.83億元,同比增長12.88%;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250.5億元,同比增長29.98%。但是,比之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下降148家,總產量下降326.86萬千升,同時虧損企業增加55家至183家,虧損面達到了12.66%,創近6年來最高水平。
而回溯到2016年,白酒產業的總銷售收入達到6126億元,這樣比較下,如今的下跌更為明顯。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就此表示,“這是近年來全國白酒總產量最接近實際的一個數據,總產量看起來是微增長,其實為下降?!?/P>
這種狀況,被業界視為“新常態”——從過去黃金十年而來的新常態。在黃金十年,投產、擴建是主軸,無論是高端還是低端,在酒業消費一片看漲的情況下,名酒企業、區域酒企都以擴張為主軸,盲目樂觀換來的是產能的過剩。調整期到來后,過去“虛胖”的水分,開始被一點點擠掉。
在產能下滑的同時,總銷售收入中的水分也開始蒸發,由于受三公消費、民間消費傾向轉變等因素的影響,酒業的銷售額開始下降,最近幾年在5000億~6000億之間波動。被行業人士稱之為“擠壓式增長”的時代來臨,在總量微增或者下滑的情況下,消費越來越向名酒企業集中,優質產品擠掉了劣質產品的份額,優勢產區的影響力在擴大,弱勢產區加速衰落。
以茅臺、五糧液為代表,一線名酒在量價齊升的同時,開始繼續尋求擴大生產,在這種態勢下,針對優勢產區的限制性措施就顯得不合時宜。
為此,業界認為新的產業政策將對白酒行業優質資源和產區優勢提供支撐,對白酒優勢產區的建設產生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將提高白酒準入標準,將低端、劣質產能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