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經意的閱讀看到了一句很魔力的詞句, 它好似一把利刃在寒冷的冬夜閃閃發光令人不寒而栗。時刻警醒要居安思危有不斷學習和創新,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句話說“任何一項管理及商務活動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方法。這也是必然的,我們不可能照抄歷史,也不可能照搬方法。管理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問題,當然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方法,尤如軍事戰爭的戰場,一切情況都是在瞬息萬變之中,敵情發生了變化,戰術也要隨之而調整,也就是敵變我也要變,如果敵變我不變,那么就會失去戰爭的主動權。
在任何管理活動及商務活動中也是一樣,為什么人們的計劃總是滯后于需求,這就是古人講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管理要取得利益最大化,就絕對不能照搬固定方法,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管理沒有固定模式”。我不知道企業家朋友有沒有同感,或者是有沒有危機意識。我們既不沉迷于流行的新模式也不因循守舊固守著所謂的企業凈土,穩中求進是當代企業界應該好好研究的課題。
學會小步要快跑
我有一個好朋友是經濟學博士也是一家企業的常務副總經理,在沒去企業之前一直研究宏觀經濟后來自己總覺得不甘心于是又創業有了自己的公司,再后來因為諸多原因企業破產又改做職業經理人。作為一個有文化又有夢想的高級知識分子,在職業生涯中也是一波三折走了好多彎路值得慶幸的是他愈挫愈勇從不言敗。幾個月前,他打電話給我。大體意思是自己又跳槽去了一家民營企業做總裁,我首先對他表示祝賀又問了他跳槽的原因。他告訴我水要往低處流,人要往高處走。待遇好才選擇跳槽,在說以前是二把如今是一把手。
無論從待遇還是職務上都比以往好的多,他告訴我自己要對現在的企業大顯身手并且要動大做手術。我告訴他,不建議在自己還沒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時而輕舉妄動,尤其是自己根基未牢沒有自己核心的團隊更不應該大動干戈。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實事實勝于雄辯,我的判斷確實應驗了。雄心壯志的他還沒在美夢中醒來,殘酷的事實給了他當頭棒喝。改革前雖然業績不佳但還算說的過去,改革后業績卻一落千丈而且人心浮動管理弄得一團糟。與此同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他,他自己很是惱火及困惑。糾結中結束的短暫的總裁夢,自己引咎辭職。
管理反思:任何管理都要腳踏實地不搞一刀切不急功近利,要這眼長遠發展穩中求進取長補短。有人之長,彌補自身之短學會小步快跑只有做好每一階段工作才會擁有輝煌的明天。
夯實基礎適應變化
中國民間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本意是指“高大的建筑物,基礎不牢會發生像地動山搖般的垮塌“,比喻做任何事情,沒有見識的基礎,就很難取得成功。對于這句話我深有體會,在近二十年的工作中尤其從事咨詢工作后更是深有體會。5年前,我以企業顧問的身份在一家企業擔任副總經理。在我們單位所在地有三所大學,人數估計最少也在5萬人左右。這幾所大學其實都相隔不遠,可以講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也是因為這些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一些小商販在周圍有自己的固定商鋪。
最常見的莫過于特色小吃,說有特色其實就是花樣繁多而且口味還地道。每天早上及晚上,這幾所大學的學生都去吃自己喜歡的小吃。據說,僅僅這一項給賣小吃的攤主帶來了財富。時間久了這個一條街形成了一道美麗風景線,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開在大學里面的餐廳開始沒有過多生意可做了,營業收入大不如從前。為此,各個餐廳的小老板向學校討個說法。學校派了專門的老師在門口輪值值班,不讓學生外面吃飯。原因是美其名曰外面小吃不干凈,學校基于健康考慮。可學生們說學校餐廳做的口味沒有外面的好吃,也沒有什么特色吃的也不便宜。所以大家都喜歡去外面吃飯,他們覺得強制不讓外面吃飯是為了保護里面的餐廳利益。
記得網上曾流行一個段子說:郵局不努力,成就了順豐; 銀行不努力,成就了支付寶; 通訊不努力,成就了微信; 商場不努力,成就了淘寶;在高速的互聯網時代的催化下,如果你還在安逸,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任人魚肉!今天,如果你還在抱怨, 不去努力,就一定成就了別人! 你不做,別人會來做, 你愿不愿意又何妨! 你不成長,沒人會等你!
管理反思:金杯銀杯不如人們的好口碑,做生意要高處站遠處看。多從自身找不足,時刻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產品及服務。消費者為什么選擇張三而不選擇李四,這其中必然有其原因。只有夯實自身基層把產品做的精益求精,不但模仿借鑒別人產品而且更要不斷創新和超越生意才會越做越大財富越來越多。(請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