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信息化這十年 來看看他們怎么說
2022年10月05日09:05 來源:江蘇教育發布
南京教育信息化這十年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 潘東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市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教育信息化整體謀劃,強調區域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形成了“理念先導,管理者先行,區域協同推進,整體高質量應用”的南京區域經驗。
構建面向不同群體的信息化能力體系
切實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十二五”末,南京市對教師信息化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深入調研,形成了“以理念為先導、管理者率先行動”的能力提升計劃,“十三五”以來,分17批對全市600所中小學校長和信息(電教)中心主任等1400多人開展了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對109名中小學首席信息官培養對象進行了專題培訓,分18批對1280位中小學教務、德育、總務主任開展管理者信息化應用專項培訓。針對關鍵人物,開展精準培訓,為“十四五”南京全面推動教育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奠定了基礎,真正打通了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三化”思路
全市中小學基本建成智慧校園
南京市堅持以區域整體協同推進為發展目標。首先是堅持標準化建設,做好頂層設計。南京市在“十二五”期間中小學全面建成數字化校園的基礎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發布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的建設評估細則,將智慧校園建設列入市政府重點民生工程,制定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市級專項投入7000萬元,并納入區域教育督導評估。二是堅持均衡化建設,協同推進整體發展。電教部門牽頭,形成了與裝備、教研、培訓、財務和教育督導等部門的緊密合作,市、區、校三級協同推進的管理架構。三是堅持特色化發展,培育項目提升內涵水平。以應用為導向,從智慧環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學和特色發展等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受教育部基教司委托,開展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項目研究,重點對網絡學習空間等四大領域進行實踐研究,并持續跟蹤南京在線教學的發展狀況,連續多年發布了南京市互聯網學習發展報告,為全國提供了“云上德育”南京模式等5項可復制、可推廣的南京樣本。
堅持“三三四”模式
不斷深化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創新實踐
圍繞建設與應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注重信息化應用的常態化、適切化與效用性。一是秉持“三全”理念,優化創新實踐格局。即貫穿全學段,推動信息化教育“不斷線”;融入全學科,促進信息化教育“連成片”;滲透全過程,助力信息化教育“形成面”。二是優化“三課”路徑,打造信息化教育創新載體。以課程創新為支撐,增強創新實踐的系統性;以課題創新為突破,增強創新實踐的引領性;以課堂創新為陣地,增強教育創新的有效性。已建成5個區域信息化教育創新中心和127所信息化教育創新基地校。三是聚焦“四創”目標,激發創新實踐活力。南京市聚焦培育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技能、養成創新人格等“四創”目標,通過物態環境、創新活動、評價方式三元協同,大力提升創新教育和實踐的“軟環境”。“十三五”期間,南京市投入1.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學校信息化教育創新,每年參與各類創新活動的人數超過10萬人次,已成功孵化127個體現信息化應用的創新課程項目。
南京市大力推進智慧教育實施,全市98.8%的中小學達到省智慧校園標準,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智慧教育建設成果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市級線上學習平臺“金陵微校”得到了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充分肯定。下一階段,南京市將圍繞“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深入貫徹落實“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總體戰略,推動數字化建設各項任務,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重要引擎和主要“承重墻”的作用。
推進信息化建設
重構學校發展新生態
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校長? 高建君
南京市科利華中學秉承“創設優良學習生態,為學生優質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榮獲“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校”、江蘇省“十三五”科學教育示范校、“中央電化教育館人工智能與編程教育課程應用示范校”稱號。
學校深刻認識到,信息化建設要堅守教育教學規律,以促進師生發展為目標,將信息化的建設理念與學校的發展需求、育人目標深度融合,重構促進師生優質發展的新生態。簡要匯報近年來我校信息化建設的校本實踐。
深耕“三課”
增強師生面向未來的能力
圍繞“三課”,即“課題、課程、課堂”,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
深耕課題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設的科學性。近五年,學校立項了兩個全國教育信息技術重點研究課題,1個中央電教館課題,立項的市級以上信息化課題有10個。
深耕課程建設,拓寬信息素養提升的主渠道。學校開設了多門基于大班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如思維導圖課程、機器人課程、人工智能課程、STEM課程、場景課程,既提高了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也堅守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021年度榮獲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稱號,一批學生在省、市、區各級比賽中獲獎。
深耕課堂效益,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各學科積極探索借助人工智能應用的精準教學,如基于AI的數學智批改、基于語音識別的英語聽說學習、基于智能運動監測的體育教學等,實現模糊化的教、同質化的教向精準化的教、個性化的教轉變,被動式地學、盲目性刷題向定制化學、精準化補償轉變。
融合線上線下
有效拓展教育時空
學校將2020年初的疫情危機成功轉化為師生線上教學能力提升的契機。開設了500節面向全年級學生的高品質線上大課,成功探索出了線上教學中備課、上課、管理的路徑和策略,學校線上教學管理案例入選2020年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學校秉持“身心兩健,全課程并舉”的工作思路,目前,所有教師均具備了線上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學科課程教學、線上輔導、線上家長會、線上主題教育活動等。線上教育不僅延伸了課堂的時空,豐富了教育的載體和形式,也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了有效的家校合力。
迭代微校園
推進管理智能高效
創建了“科利華中學微校園”,現有40多個應用模塊,覆蓋學校多方面的工作,如“雙減”作業、青藍同輝、心育之窗、空中課堂等,學校根據師生發展需求動態增補相關功能,實現了高效采集數據、即時反饋結果、自動流轉數據、提供決策依據。“科利華中學微校園”深受師生歡迎,在優化學校管理流程、提高教學管理效率、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將繼續探索信息化建設,加快學校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不斷優化環境、資源、課程、評價、服務,構建促進師生優質發展的學校生態,為促進師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終身化發展奠定基礎。
建構江蘇樣本
彰顯使命擔當
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 楊現民
今年是我到江蘇工作的第十個年頭,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我親歷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切實感受到十年改革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整體而言,歷經十年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的智慧教育發展樣態與模式,彰顯了江蘇在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大局中“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
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及早謀劃、頂層設計,展現江蘇“速度”。2015年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全國第一份省域層面智慧教育政策文件《關于推進智慧教育的實施意見》,對全省智慧教育發展進行了前瞻性的規劃設計,正式開啟了江蘇智慧教育發展新篇章。隨后出臺的“十三五”專項規劃、2.0行動計劃、“互聯網+教育”發展意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方案等,無不體現著江蘇對待教育信息化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快速的響應速度。
狠抓政策落實,多方協同,以項目促發展,展現江蘇“力度”。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省教育廳統籌部署,以機制創新整合電教部門和業務部門力量,引導企業和高校科研力量參與全省智慧教育建設,初步形成了多方協同的發展機制以及項目帶動的推進模式,如2018年啟動的江蘇智慧校園建設項目,在提升校園信息化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江蘇在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校園首席信息官制度等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體現了“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
持續深化應用,鼓勵多元化、特色化發展,展現江蘇“深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教育信息化發展始終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指導思想,將應用放在首要突出位置,積極推進智慧課堂、空中課堂、城鄉結對課堂、網絡名師工作室、陽光食堂、陽光招生、智慧就業等應用的常態化運行,為江蘇教育全面數字化轉型夯實了應用基礎。此外,注重調動和保護基層創新的自覺性和能動性,鼓勵各地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初步形成多元互補的信息化應用生態。
堅守育人初心,回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展現江蘇“溫度”。教育信息化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工具,而要發揮“工具箱”作用,能夠切實解決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江蘇教育信息化這十年堅持聚焦教育熱點難點痛點問題,比如區域教育均衡、招生入學、“雙減”、鄉村教育振興等,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積極推進智慧教育云平臺、城鄉結對課堂、空中課堂、陽光招生等信息化項目,回應社會關切,助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進入“十四五”新發展階段,相信在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下和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江蘇教育信息化一定能夠躍上新臺階、實現新突破,為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