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陵中學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憑著對教育的一份熱情、一份執著、一路攀登、一路收獲,再苦再累,無怨無悔。他們用團隊榮辱與共的精神披荊斬棘,用汗水一次次磨煉、一次次提升,換來豐碩的成果。近三年,他們培養出生物奧賽國家二等獎1人,國家三等獎7人,省一等獎17人,生物奧賽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這一成績的取得,是該校生物學科組21名教師的辛勤付出與學校聚焦質量建設、深入推進內涵全面提升的不斷求索。
馬陵中學生物學科組教師代表
2017年,圍繞建設“教師愉快從教的家園”“學生高位發展的樂園”“宿遷高中教育的新高地”的“兩園一高”目標,馬陵中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加強了各學科中心建設力度。該校選擇了有著27年生物學科教學經驗的盛莉老師擔任生物學科組負責人。
“馬陵中學生物學科一直是學校優勢學科、品牌學科。學生生物成績一直位于同類學校榜首,高考生物成績更是名列全市前茅。學校成立生物學科組,由我牽頭負責,當時感覺是責任重大。”盛莉說,面對年齡和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三新”所帶來的挑戰,她深入學習領會“三新”內容和精神。在盛莉的帶動下,該校生物學科組教師都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研讀新的考試方案、積極鉆研新教材,進一步領會新課標的精神。
為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該校生物學科組以基礎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為指導,在備課環節上,強化過程管理,注重資料積累。每次的備課活動時間由一名老師做主講,剖析教材、疑難習題等,學科組的教師共同應對主講所提出的問題,討論并解決,并由中心發言人把講解的資料發到群里,以備課后繼續研究之用。為及時有效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經常不定時間不定地點地進行集體備課,逐漸形成了“1+2”集體備課模式。2020年,盛莉在宿遷市教研活動中作了“1+2集體備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講座,受到與會專家、老師的一致好評。
為了更好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該學科組的每個備課組都以老中青結合的方式,將師徒結對落到實處。同時,要求青年教師每學期聽課在20節以上,老教師每學期聽課在15節以上,并及時寫好聽課反思或隨感。
在老教師的感召下,該學科組每位青年教師在業余時間都能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繼續教育培訓,及時接受各種新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老教師的以身作則,我們青年教師不學就拖后腿了。”該學科組青年教師徐勇笑著說,去年暑期本來想陪伴家人,但收到培訓通知后,放棄了原定計劃,整個假期和學科組其他老師一起參加了人教版、蘇教版的網絡培訓。另外,該學科還有十幾位老師參加各級研討會及海安中學、省如東中學等名校交流學習活動。
在這種你追我趕、攜手并進的團隊協作氛圍中,該學科組的教師隊伍力量越發的雄厚起來,其中3人為碩士研究生;高級教師7人,市學科帶頭人4人,市骨干教師5人;省基本功大賽、優質課大賽獎獲得者3人,市基本功大賽、優質課大賽獎獲得者18人;中心城區教研專家1人,宿遷市高中兼職教研員1人。
生物學科涵蓋了很多生動的、有趣的自然形象,吸引了不少學子的興趣,該校高三年級學生鄭皓一就是其中之一。他說:“高一時,就覺得生物就是一門普通的課程,然后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越發地迷了生物課。”為了更好地學習生物,他參加了生物奧賽訓練。“去年疫情期間,他主動要求我線上上課,提的問題也很深奧。鄭皓一刻苦的程度,讓我印象深刻。”該學科組教師施猛說,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他不得不吃透了大學教材。
像鄭皓一這樣的學生,在馬陵中學還有很多。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提升生物學科素養,該學科組認真整理了適應馬陵中學學生實際的課堂、課后練習,開發校本課程,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對學生鞏固拓展生物知識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時,經過四星級高中創建和西校區建設,目前馬陵中學生物硬件設施非常完備,有完善的生物實驗室,含數碼生物實驗室、生物標本室、生命科學館等。此外該校還建造生物科技種植園等生物戶外實踐基地,交付使用的西校區擁有10畝生物實驗用地,將建成果樹林、蔬菜、花卉等實踐基地。新增微生物培養實驗室、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遺傳實驗室、多肉花園、水族館等實驗室。硬件設施的完備,也為開發系列有特色的生物實踐校本課程提供堅實基礎,進而為不同潛質、不同水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多層次的選擇和幫助,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020年,該校申報的省級高中生物實踐課程基地順利通過,這為該校生物學科的發展添上了飛翔的翅膀,也必將在該校譜寫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進程中,起到更為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