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上市銀行去年代銷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
2024年04月16日07:40 來源:證券日報
隨著上市銀行陸續披露2023年年報,其代銷保費數據也浮出水面。而值得一提的是,多家不同類型銀行去年的代銷保費規模均實現了同比上漲。
受訪專家表示,去年預定利率為3.5%的保險產品停售、銀行凈息差收窄、保險產品體系調整等因素刺激了銀行代銷保費的增長。從長期來看,為更好順應險企的轉型,銀保渠道需要加速價值轉型,提升客戶服務水平。
銀行提升中間業務收入
從大型國有銀行來看,去年,農業銀行代理期繳保費同比增長26.7%;郵儲銀行代理長期期交新單保費998.94億元,占新單保費的比重43.69%,同比提升15個百分點;交通銀行代銷個人保險產品余額2914.12億元,同比增長14.2%。此外,工商銀行在報告中提到,其代理保險中收增長較好;建設銀行提到,其代理保險著力業務結構優化,推動收入同比增長。
同時,部分股份制銀行去年代理保險業務收入也實現了同比增長。比如,2023年,平安銀行實現代理個人保險收入29.89億元,同比增長50.7%;招商銀行實現代理保險保費968.26億元,同比增長33.76%。
與銀行代銷保險業務相對應的是,多家上市險企銀保渠道的保費與新業務價值同比也都有所增長。例如,中國人壽銀保渠道去年總保費同比增長24.2%;人保壽險銀保渠道去年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1.4%,占總保費收入的48.8%;平安人壽銀保渠道去年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77.7%等。
對于去年代銷保費增長的原因,多家機構提到了產品配置、服務能力等影響因素。例如,招商銀行表示,主要是公司抓住市場機遇,加大期繳保險配置力度,帶動保費整體提升。農業銀行表示,豐富代理保險產品體系,持續提升服務能力等。
代銷保險保費收入的增長符合銀行提升中間業務收入的需求。近年來,受加大向實體經濟減費讓利力度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多次下調等因素影響,銀行的凈息差問題被多次提及。許多銀行在主營業務外,轉向發展中間業務,形成綜合化收入。例如,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在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提到,將圍繞重點領域,提供更多高質量金融服務,持續推動中間業務價值貢獻提升。
此外,業界人士認為,去年預定利率為3.5%的保險產品的停售預期,也對銀行代銷保險的保費增長有所貢獻。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表示,由于增額終身壽險等產品在監管要求下,自2023年8月1日起下調預定利率,在此之前,很多保險公司加大了營銷力度和費用投放,尤其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因此,去年銀行代銷保費的規模實現較大幅度上漲。
險企與銀行需加強合作
長期來看,銀保渠道始終是險企的重要銷售渠道。因此,險企與銀行需要加強合作,迎接推行“報行合一”(保險公司在向監管部門報送產品審批或備案材料中所使用的產品定價假設,必須與保險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的行為保持一致)與利差損壓力帶來的挑戰。
事實上,銀保渠道推行“報行合一”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這對于銀保渠道2023年的保費收入影響并不明顯,其今年影響或將更為突出。在去年保費收入的高基數效應以及“報行合一”落地的影響下,2024年前2個月,3家上市險企的保費收入同比負增長。新華保險在公告中表示,今年前2個月保費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銀保渠道躉交保費收入下降,但個險渠道業務達成和增長良好,價值較好,結構優化。業內分析人士也認為,保費收入同比下降的險企主要是銀保渠道新單承壓所致。
在周瑾看來,當前保險行業面臨著較大的償付壓力和利差損壓力,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以及萬能險實際結算利率有所下調,同時,“報行合一”在很大程度壓降了代銷費用水平,因此,預計去年銀保渠道火爆的場面在今年很難再現,銀保渠道需要冷靜思考轉型和發展方向。
周瑾進一步表示,雖然過去幾年銀保渠道在不斷提高期交產品的占比和價值含量,但相比代理人渠道和經代渠道,其價值率仍然偏低。為更好順應未來險企的轉型趨勢,銀保渠道必須加速價值轉型,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從投資儲蓄型保險產品的簡單代銷升級到客戶財富管理與風險保障的服務模式,并且要構建保險公司和合作銀行之間長期共贏且更具黏性的合作模式。
展望未來,東北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鄭君怡分析稱,整體來看,預計今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長還會保持較好勢頭。首先,“報行合一”落地可以促進銀行與險企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深化,為銀保渠道發展賦能;其次,多數險企已逐漸認識到銀保渠道的優勢與重要性,資源逐漸傾斜,助力銀保渠道發展;最后,存款利率下行抬升儲蓄類保險產品需求,行業總體保費收入或將得到提升,也將帶動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