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金融初心 展現大行擔當|中國農業銀行發布《2023年社會責任報告》
2024年04月03日07:13 來源:農行企業文化部
近日,中國農業銀行發布《2023年社會責任報告(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
2023年,農業銀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抓黨建帶全局,切實做好“三農”和實體經濟金融服務,著力穩經營、強管理、控風險、惠民生,全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金融需求。
報告分為“開篇、專題篇、主體篇和結尾篇”4個部分,全景式回顧了2023年農業銀行聚焦主責主業、做好“五篇大文章”和金融為民等重點責任領域,在服務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引領綠色低碳未來、守護人民幸福生活、鑄就高質量發展根基等方面的責任實踐和顯著成效,向社會和公眾展示了有擔當、有情懷、有溫度的大行形象。
堅守主責主業
做好新時期“三農”金融服務
農業銀行始終把服務“三農”縣域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持續強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金融支持,全力把“三農”金融服務做得更好、做到更實。截至2023年末,縣域貸款余額8.78萬億元。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為糧食產業全鏈條發展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務,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相關領域貸款余額8445億元,增速33%。積極服務鄉村產業、鄉村建設,提供差異化支持政策和特色金融產品,鄉村產業、鄉村建設貸款余額分別增長32%、27%。強化數字化賦能,加快“惠農e貸”“富民貸”等農戶貸款投放,推出“農銀惠農云”數字鄉村平臺,全方位提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質效。加強脫貧地區金融支持力度,全額保障脫貧縣信貸規模,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832個脫貧縣貸款余額超2萬億元。扎實開展定點幫扶工作,支持河北武強、重慶秀山兩項定點幫扶典型做法,在全球商業銀行中唯一獲評“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立足金融本源
做優實體經濟金融供給
農業銀行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金融供給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把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圍繞先進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等重點客群,持續加大綜合融資服務,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截至2023年末,制造業貸款余額2.95萬億元,增速28%,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2.95萬億元,與近七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出臺金融服務民營經濟專項政策,有效滿足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民營企業貸款余額達5.45萬億元。優化普惠金融信貸產品供給,強化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打造1萬余家小微信貸業務發展類網點、近300家小微特色支行,持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普惠型小微企業有貸戶在同業中率先突破300萬戶,達354萬戶。
擦亮綠色底色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聚焦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加大綠色信貸投放。截至2023年末,綠色信貸業務余額4.05萬億元,新增1.35萬億元。健全綠色金融管理機制,強化綠色理財、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等領域創新服務,綠色投融資服務持續提質升級。通過銀團、并購等投行工具為綠色客戶提供融資超3300億元,自營綠色債券投資規模1443億元。加強綠色金融交流合作,作為國內唯一金融機構代表,應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中國角”開幕式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邊會。
厚植為民情懷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金融利民惠民便民價值取向,將更多優質金融服務下沉到更廣泛的群體和領域,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現代金融服務。聚焦百姓安居樂業、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領域需求和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加大金融供給。開展“農情服務工程”,加快“農情暖域·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提供休息、熱飯、飲水等便民服務。優化改進網點適老化服務,累計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開展網點上門服務25萬人次。發布掌銀9.0版本,全新升級服務功能,手機銀行月活躍客戶數2.13億戶,保持同業領先。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全方位開展金融教育宣傳活動,累計觸及消費者達10.32億人次。推出“農銀公益”品牌,組織開展“振興”“守護”“關愛”“圓夢”四大公益行動,社會責任形象不斷提升。多措并舉賦能文化產業發展,獨家冠名支持的《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等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廣受好評,“破圈”傳播。
報告顯示,農業銀行的責任實踐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認可。2023年,獲評人民銀行主管《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銀行”、中國銀行業協會“綠色銀行評價先進單位”,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資委、全國工商聯、中國社科院、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等權威機構評選為首屆十大“中國ESG榜樣”企業,明晟(MSCI)ESG評級提升為“AA”。
此次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不僅是2023年農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總結,更是未來知責盡責的承諾和展望。農業銀行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更大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務,在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更多大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