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富管理論壇 | 中國銀行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3年03月27日10:30 來源:中國銀行
3月18日,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在北京開幕。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出席年會并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
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參加“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當前全球正面臨著更加嚴峻復雜的經濟金融環境,市場不斷釋放強烈信號,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大變化。實體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通脹水平居高不下,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持續收緊,全球流動性也在收縮,金融機構穩定性和盈利能力不斷承壓。最近兩年,一些“黑天鵝”事件接連發生,給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健和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增加了全球財富管理的難度,也迫使我們對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我想有三組關系相互關聯又矛盾對立,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第一組關系是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之間的關系。去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嚴峻的通脹壓力,對各國經濟增長、居民消費和社會民生帶來了較大影響。為遏制通脹,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已分別累計加息450、375和300個基點,政策利率水平達到2009年以來最高。面對通脹高企,主要的央行選擇收緊貨幣政策是迫不得已的舉措,但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對本國和國際市場造成了外溢的風險。在中國,我們通脹水平得到了有效的管控。我們都有很多同事、朋友、家人在美國、在英國、在歐洲各國,大家在微信上經常看到他們去超市的感受。我們也有在國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一些中等城市對物價水平的切身感受,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于本國金融市場而言,隨著利率中樞快速抬升,金融資產面臨著重新定價的風險,過去在低利率環境下“借短用長”的資產負債策略面臨著較大的沖擊。利率快速上行導致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降,金融機構投資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國債等金融產品將面臨著較大的賬面虧損,投資者出于流動性需要或主動避險需要而集中拋售金融資產,可能引發贖回或擠兌風險。無論是英國養老金市場危機,還是黑石基金贖回危機,以及近期的硅谷銀行等機構倒閉危機,都是這些風險的集中體現。作為財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理財市場去年10月份也遇到了一些緊急的情況,由于各家理財機構特別是監管機構采取的迅速而有力的措施,使得這些風險最后沒有釀成大的沖擊。
對于國際投資者和一些國家而言,隨著外幣融資成本提高和流動性收緊,債務償還壓力增大,可能引發債務違約風險。去年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美聯儲加息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斯里蘭卡發生了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外匯儲備大幅下降,最終誘發了主權債務違約。這些案例不斷提醒著我們,雖然貨幣政策是調控通脹的重要手段,但是也逐漸成為影響金融穩定的重要變量。
第二組關系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的關系。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需要加大宏觀政策的調節力度,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的設計。宏觀調控政策有其調控空間和限制條件,強刺激和“大水漫灌”終將危及物價和金融穩定。疫情以來,主要經濟體通過采取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方式為經濟托底,雖然相關政策對于緩解疫情沖擊、推動經濟復蘇發揮了一些積極作用,但是副作用同樣不容忽視,通脹攀升以及隨后的緊縮政策又為經濟波動埋下了伏筆。對于部分大國來說,可以通過需求擴張和跨境資本流動將貨幣超發的副作用轉嫁出去,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被動接受他國貨幣超發的沖擊,導致本國輸入性通脹問題日益嚴重,跨境資本大進大出,金融脆弱性顯著上升,相關風險也會回溢到發達經濟體。這充分表明,財政赤字貨幣化操作是有代價的,貨幣超發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
第三組關系是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是物質財富創造的基礎,實體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決定著金融發展的水平和質量。金融歸根到底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發展不足,不利于資源的最優配置,無法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但如果發展過度,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真實需要,則會出現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大量流動性將在金融系統內空轉,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將提高,一旦泡沫破裂可能還會誘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些邏輯關系在過去幾年的經濟運行中,以及很多國家的經濟風險甚至危機中,大家都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最近幾年,全球一些國家陸續出現的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通脹大幅攀升等問題,本質上都是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后果。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脆弱,各類危機時有發生,作為金融從業者,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只有預期穩,金融市場才能更加活躍,全球財富管理行業才能獲得更好發展;只有市場穩,金融機構才能有效地定價;只有經濟穩,金融風險才能得到控制,金融投資才能獲得穩定的回報。兩會后,全國全面提振市場信心、全面恢復經濟的勢頭已經越來越明顯。隨著市場預期和經濟的逐漸穩定,我們財富管理市場也一定會迎來又一個春天。
在處理上述關系時,中國政府始終強調金融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潛力大、空間足、增速快,財政貨幣政策穩健,具有堅實的穩定基礎。與此同時,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升,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這些雙向互聯互通機制陸續開通,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中國資產、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關系日益深化,為全球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人民幣資產越發顯示出投資價值,越發體現出全球資產“避風港”的作用。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全球經濟與金融業發展展望”,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錯綜復雜,起伏跌宕。一家小銀行的倒閉或者一家大機構的一個小違約,都可以讓我們的神經緊張起來。在這種形勢下,每一個國家其實都很難左右世界經濟狀況,但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為全球經濟穩定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方面中國始終是堅定積極的一份子。在剛剛結束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主席說,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要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既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又推動世界共同發展。這就是最強的中國聲音。
中國銀行作為中國境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資銀行,在境外62個國家和地區有營業機構,境外資產和利潤都超過集團的1/5,境外有2萬多名員工,境外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大概相當于國內一家中等偏上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規模。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中國銀行有條件有基礎也更有意愿堅守我們“融通世界,造福社會”的使命,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和國際國內同業攜手為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的穩健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