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建行綠色“碳”路
2022年03月18日09:07 來源:建設銀行
日前,建設銀行創新推出的“碳惠貸”產品成功落地,給予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所轄中山嘉明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明電力”)2億元人民幣低成本“碳惠貸”。據了解,建設銀行“碳惠貸”產品是將企業碳排放強度與銀行貸款利率掛鉤,碳排放強度越低或降幅越大,貸款利率就越低,在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為客戶提供了創新融資模式。嘉明電力是全國最先進的天然氣發電企業之一,在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能源保供方面為粵港澳大灣區作出了積極貢獻,企業近3年碳排放額以年均15.7%比例逐步下降,已經實現碳配額結余。建設銀行總行與廣東省分行聯動,向嘉明電力投放低成本“碳惠貸”,預計可支持企業減少碳排放量1.5萬噸,同時嘉明電力公司自愿將結余的5000噸碳配額注銷,用以支持廣州花都分行實現碳中和。有別于采用購買國家核證自愿碳減排量(CCER)方式獲取碳源,企業利用銀行提供的低成本貸款用于低碳運營,用結余的碳支持商業銀行碳中和,實現了金融機構與綠色企業協同低碳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豐富碳交易市場融資工具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實際上,自“雙碳”目標提出后,建設銀行一直積極落實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將綠色金融納入全行戰略,全力保障綠色金融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適配、同步。2021年,建行相關監管部門口徑的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95萬億元,增速45.67%,創歷史新高;全年承銷綠色債券25筆,發行規模285.5億元。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明晟ESG評級獲評A檔,位居行業前列。
夯實根基搭建長效機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金融機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雙碳”目標下,金融機構更應該勇于擔當、有所作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生態責任,以綜合化的綠色金融服務,助力解決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有大行,建設銀行堅持以服務國家戰略、改善民生為己任,貫徹落實國家部署和監管要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經濟綠色轉型發展。“拒絕向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放貸款已成為全行上下廣泛共識?!苯ㄔO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早在十幾年前,建行就在信貸管理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近年來,又在信貸管理流程中嵌入環境和社會風險評價和管控機制,積極研究環境和社會風險壓力測試技術方法;利用大數據工具提前識別環保風險,并通過全面風險預警監控平臺定向推送風險信息,實行環保風險信息分級預警、分類管理。
隨著“雙碳”目標的正式提出,建設銀行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將其作為全行戰略發展的一個重點。成立了“中國建設銀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并率先制定服務碳達峰碳中和二十條行動計劃,以及2022-2025年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了“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可持續發展銀行”愿景;將ESG理念融入“十四五”戰略發展、產品設計、風險管理和日常經營的全過程;全面搭建好綠色金融發展制度框架,為更好更快地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綠色”底色融入政策體系
根據2030年碳達峰目標路徑,建設銀行優化能源信貸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信貸占比,控制化石能源信貸投放。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持續加大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項目的支持力度,把有限的金融資源優先投向綠色低碳和民生環保領域。
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建設銀行運用金融力量,以專業高效的服務,有效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扎魯特旗至青州特高壓外送通道,是為解決東北地區窩電、促進新能源消納而建設,其規劃配套的400萬千瓦清潔能源項目,是國家第一批大型風光發電基地項目。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助力該地區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展,讓清潔能源“走出去”,建設銀行快速審批其子項目“興安盟300萬千瓦革命老區風力發電扶貧項目”并實現貸款投放,通過貸款利率優惠、減免服務收費等舉措,幫助企業節約財務成本約7000余萬元。同時,這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還配套了支撐性電源點2×66萬千瓦火力發電項目,是集脫硫、脫硝、除塵于一體的超臨界燃褐煤、間接空冷發電機組項目,達到了國家超低排放標準,生產廢水經過重復利用后達到零排放。建設銀行內蒙古區分行成立了由行領導牽頭的專項服務團隊,多次牽頭召開銀團會議,為企業量身定制融資方案,牽頭同業組建銀團貸款,高效支持了項目建設。同時,對助力貧困地區優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吸納當地人員就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在運用金融力量,助力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的同時,建設銀行持續加大節能環保領域信貸投入力度,支持了一批新能源汽車、節能裝備、環保裝備項目,助力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一期項目于2021年在宜賓市東部產業園正式投入運營,該項目是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有力拉動了企業動力電池總體產銷增長。
依托總行綠色信貸差別化管理政策,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組建聯合服務團隊,制定綜合服務方案,為寧德時代針對性適配產業鏈金融需求,克服了鋰電產業鏈條長,涉及采礦、鋰鹽加工、電池材料等多個環節,各類產品工藝復雜且差異較大等信貸管理上的難點。截至2022年1月,四川省分行已為寧德時代宜賓項目投放貸款近5億元,并牽頭推進后續項目銀團融資落地。同時,通過與寧德時代的戰略合作,四川省分行也在區域內培育起“做鋰電,找建行”市場認知,“目前,宜賓項目的集群效應已經顯現,鋰電產業鏈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紛至沓來。”建行宜賓分行負責人透露。截至2021年末,宜賓分行已在區域內儲備鋰電產業鏈項目10余個,儲備金額超過50億元,為后續加大賦能新能源產業鏈、助力地方綠色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創新步伐開拓先行之路
綠色金融不僅僅是將信貸政策向特定企業傾斜,更應該將發展要求與商業銀行的獨特發展模式結合,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業務模式,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評價機制,持續豐富金融服務手段。
2021年5月,建設銀行8億歐元綠色債券在盧森堡上市,這是中資金融機構首筆境外“水域保護、環境治理”領域的專項綠色債券,所募集資金將專項用于長江、黃河等流域污水處理和河道治理等可持續水資源項目。同年12月,建設銀行成功發行基于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報告-氣候變化減緩》的綠色債券,這也是建設銀行第一筆以新基準利率定價的美元浮息債券,為建設綠色大灣區提供高質量金融支持。
不容忽視的是,作為綠色金融的主體,綠色信貸的發展質量決定了綠色金融的發展質量。為了推進綠色信貸高質量發展,做到有的放矢,建設銀行不斷創新評價機制。據了解,浙江省分行依托湖州市綠信通平臺綠色企業ESG評價結果,創新推出“ESG綠色能效貸”,根據企業ESG評價結果,將企業綠色等級劃分為深綠、中綠、淺綠,將企業環境指標作為貸款準入條件,以環境信息作為信貸采取差別化風險緩釋措施的依據。根據企業不同的綠色等級,還可給予不同程度的貸款利率優惠。據了解,該產品有效支持了當地某水利疏浚企業發展,已實現投放2500萬元。
不僅如此,作為國內綠色金融先行者,建設銀行還在不斷深化綠色金融領域跨機構、跨國合作,在互利共贏中不斷拓寬綠色金融生態圈。
2021年5月,建設銀行聯合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了“建行-萬得綠色ESG債券發行指數和收益率曲線”,該指數將協助國內外市場參與者實時了解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走勢。這一指數不僅填補了一級市場定價參考的空白,還為國際投資機構提供更直觀、更精準、可量化、可比較的有效工具,從而增進國際市場對中國綠色債券以及優質ESG發行企業的了解,引導國際資金更加積極配置中國綠色資產,加快綠色資本市場國際合作的步伐。
科技賦能打造“綠色”未來
基于自身對綠色金融的深刻理解與實踐總結,建設銀行不斷加大綠色金融科技投入,借助科技優勢,提升綠色金融業務辦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促進綠色金融業務快速規范增長。
據了解,建設銀行開展科技、普惠、共享的新金融行動,在建融智合平臺搭建“綠色低碳專區”,以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協助開發的云南省“一部手機辦事通”,率先上線“政務事項跨省通辦”“碳達峰碳中和專欄”,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減少碳足跡”。
建設銀行還在“建行生活”APP中搭建低碳出行板塊,在政府部門提供用戶交通數據及碳減排量的計算及認證后,與政府部門共同為百姓提供碳減排量權益兌換服務,以及開通碳減排積分兌換植被通道等;與企業單位共同為百姓提供低碳出行路線規劃及數據支持等服務,并將用戶積累的碳積分兌換為餐飲優惠、視聽娛樂會員等權益普惠大眾。
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建設銀行將錨定“雙碳”目標,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繼續加大綠色信貸投入,不斷增強綠色金融服務能力,致力于將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每個環節之中,為綠色發展貢獻“大行力量”。
正如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在COP15“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論壇上談到的那樣,銀行業要特別關注數字化與綠色浪潮兩大趨勢。綠色金融理念理應成為行業共識,銀行只有勇于探索企業增長與綠色發展共生共榮的模式,做綠色浪潮的駕馭者,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