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在京召開
2021年12月10日09:07 來源:中國銀行
12月7日,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在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召開。會議以“世界經濟與中國2022:聚焦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未來”為主題,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來自中央部委、高等院校、智庫、金融機構、新聞媒體等單位的嘉賓現場或視頻參會。
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劉連舸發表題為《全球經濟復蘇與產業鏈重塑》的致辭演講。他指出,目前,全球經濟正逐漸從疫情沖擊中恢復,但基礎并不穩固,波動性大、脆弱性高、結構性失衡等特征明顯。從歷史經驗看,全球產業鏈合作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區域內產業合作不斷深化,域內貿易、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跨境信貸、價值創造等占據較大份額;另一方面,區域間的雙多邊產業鏈合作不斷增加,亞洲逐漸承接全球產業鏈轉移,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與北美和歐洲之間的雙邊貿易快速發展。
他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發生,對全球產業鏈合作帶來嚴峻沖擊,全球化步伐放緩。后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合作模式將進一步演化。一是各國更加強調產業鏈的安全和彈性,未來產業鏈分布將呈現本土化、周邊化和區域化特點。二是RCEP生效以及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使得亞太產業鏈合作基礎進一步強化。三是各國在高科技、核心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在復雜環境下,深化全球產業鏈合作對于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至關重要。要想推動全球經濟盡快復蘇,緩解全球產業鏈緊張狀況,應繼續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打破貿易和投資壁壘,確保技術、勞動力、資本、大宗商品等生產要素在全球順暢運轉。
在主旨演講環節,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認為,需要重點研究這場反復無常的疫情給全球帶來的沖擊和機遇、全球供應鏈的重塑、高新科技帶來的深刻變化、國際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全球綠色發展,以及全球資產重估、重組及重新配置等重要問題。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朱民認為,2022年是變動之年,也是過渡之年,世界經濟正走向新的“三高一低”,即“高增長、高通脹、高債務、低利率”。通貨膨脹是目前重要、敏感的變量,美聯儲的加息是其中重要的不確定因素,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不容低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可以通過發展股權融資、鼓勵給中小企業貸款、增加政府對以教育及健康為代表的公共投資等方式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共同富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艾瑞克·馬斯金認為,世界和中國面臨氣候變化問題,政府可以通過引入簡單高效的碳稅機制,激勵煤電企業減少燃煤,降低排碳量,向使用綠色能源發電轉型。希望其他國家政府能夠效仿中國政府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李揚認為,現階段非金融企業杠桿率下降,表明實體經濟部門生產、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降低。發展小企業需要借助平臺經濟,通過平臺將小企業與信息社會、數字經濟、最新技術連在一起,應著力打造這樣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陸磊認為,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主要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經濟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態勢。針對日益復雜的內外部經濟環境,我國應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認為,2022年將面臨全球經濟再次下行、高通脹、各經濟體經濟復蘇不一致等三個風險。未來,香港將繼續以香港所強,配合國家所需,協助國家發展,并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行長梁新松認為,亞洲的增長、向實現碳中和的過渡,以及商業和金融的數字化正在重塑區域經濟和金融格局。中國和新加坡將以支持創新的方式,在共同推動亞洲增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認為,全球面臨疫情沖擊、宏觀經濟不穩定、通脹和能源短缺等短期問題。與此同時,世界經濟政治正經歷根本性變化,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吳富林主持年會致辭演講和“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新趨勢”主旨演講環節。
中國銀行副行長王志恒主持年會“‘十四五’規劃與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主旨演講環節。
本屆年會旨在探討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新挑戰,展望未來經濟金融形勢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屆年會也是慶祝中國銀行成立110周年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由中國國際金融學會主辦,中國銀行研究院、紐約分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