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國銀行在武漢發布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自2013年起,中國銀行每年根據全球客戶調研結果,編制發布《白皮書》。今年,基于3400多份來自境內外工商企業和境外金融機構的問卷反饋,《白皮書》客觀反映了近一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六方面發展。
一是人民幣的結算貨幣職能增強。79%的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考慮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或提升人民幣的使用比例,創近五年來最高水平。
二是人民幣的計價貨幣職能提升。五分之一受訪工商企業表示,堅持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報價、簽訂人民幣計價貿易合同,這一比例較去年繼續提升。跨境交易中,人民幣使用比例提升,能有效幫助境內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升經營收益。
三是人民幣的融資貨幣職能基本穩定。超過四分之三受訪工商企業表示,當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流動性較為緊張時,會考慮將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但企業同時反饋,如果美元流動性較為充裕,一部分境外市場主體仍選擇利率相對更低的美元開展貿易融資。
四是人民幣的投資貨幣職能顯現。調查顯示,更多的中國“走出去”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從境內采購設備、原材料或支付勞務薪酬回流人民幣,形成人民幣在“資本項下跨境輸出,在貿易項下跨境回流”的良性循環。
五是境外金融機構積極持有人民幣計價資產。超半數受訪境外金融機構表示將增加人民幣計價資產的配置,比例較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人民幣幣值穩定、貨幣政策穩健,使人民幣資產成為境外金融機構配置多元化資產、提升投資收益水平的理想投資標的。
六是開展本幣結算合作是多數境內外市場主體的共同訴求。超過八成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認同本幣結算在降低匯率風險方面的優勢。企業有意識地優先使用本幣簽訂涉外貿易合同,擴大本幣使用。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始終擔當人民幣跨境流通的主渠道、人民幣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引領者。2020年,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9.2萬億元,跨境人民幣清算量超過470萬億元,均保持全球領先。近年來,中國銀行積極服務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新興領域,率先在服務特定品種期貨交易引入境外投資者領域做出積極嘗試,進一步擴大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結算,在“熊貓債”發行、自貿區金融創新等方面形成獨樹一幟的品牌。
本次《白皮書》發布會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湖北省商務廳、中國銀行湖北省分行共同舉辦,會議以“凝聚新合力,助力雙循環”為主題,現場配套開展了跨境人民幣政策宣講和業務產品推介等活動。100多家湖北省企業代表應邀參會,就優化跨境人民幣產品服務、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進行深入研討。
請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