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人壽、瑞華健康等公司人身險產品存在典型問題 “負面清單”再擴容
2024年04月28日10:20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近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匯總編制并下發了2024版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2024版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共羅列了94項違規行為,與2023年版相比,新增6條、刪減2條、修改2條。
據了解,“負面清單”既是人身險公司產品開發的對照參考,也是監管部門進行產品管理的重要抓手。這一清單自2021年首次正式發布以來,已連續4年在一季度亮相,并持續擴容,其主旨在于逐步規范人身險公司保險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新版新增6條禁令
記者對比發現,在2023年版本基礎上,2024版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對產品條款表述、產品責任設計、產品費率厘定及精算假設、產品報送管理等多項內容進行了完善。具體來看,2024版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共有94項違規行為“上榜”,較2023年版人身險“負面清單”內容新增6條、刪減2條、修改2條。
6條新增內容中,產品條款表述類新增1條,即健康保險的既往癥未明確表述為“指在本合同生效日之前被保險人已患的疾病”。產品報送管理方面新增1條,即保險公司未在規定時間通過產品智能檢核系統報送產品停止使用報告。
“不明確或含糊的條款表述可能導致消費者誤解保險責任范圍。”北京聯合大學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新增既往癥的產品表述,一是為了避免銷售誤導進而引發理賠糾紛,二是消除歧義,使消費者能清楚判斷自己的既往病史是否影響保險保障,促進公平交易。
在產品費率厘定及精算假設方面新增4條內容:一是保險產品通過調整附加費用率系數倒算的方式,人為干預費率正常水平,存在誤導銷售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隱患;二是保險產品備案費用假設與實際費用不一致,費用描述不清晰、費用水平設定不合理;三是同一保險產品在不同渠道銷售時采用的精算假設及利潤測算結果存在明顯差異,同時缺乏管理手段,存在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風險;四是養老年金保險采用明顯偏離實際水平的預定死亡發生率,缺乏定價依據。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教授李文中表示,人身保險產品費率厘定及精算假設是產品設計和定價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的經濟效益和消費者的權益。此次新增內容重點集中在“產品費率厘定及精算假設”部分,有助于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除了新增內容,負面清單還對一些內容進行了刪減和調整。例如,增額終身壽險的保額遞增比例超過定價利率的表述,刪除了“存在嚴重誤導隱患”。“重大疾病保險產品通過調整附加費用率系數倒算的方式,使產品的個別不同交費年期的年交費率調整為一致水平,存在誤導銷售隱患”這一條則是全部刪除。
“負面清單”持續擴容
人身保險產品條款約定晦澀難懂,導致理賠糾紛高發,投保容易理賠難也成為最受消費者詬病的地方。為此,2018年5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首次列明了52條人身險產品開發設計負面清單。
2019年,監管部門建立了人身保險產品通報制度,對監管中發現的典型問題進行通報。2021年,原銀保監會人身險部正式發布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
記者注意到,結合監管實踐和通報中的典型問題,監管部門持續調整、更新、完善“負面清單”。2021版“負面清單”涉及73條內容,2022版增至82條,2023版內容再增至90條。
對于“負面清單”持續擴容,信達證券非銀分析師王舫朝持肯定態度。王舫朝分析,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對存量產品進行持續規范整改,不斷減少產品潛在風險和打擊相關違法違規行為,從而盡可能從源頭上消除潛在保單糾紛,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負面清單”在延續監管持續性和一致性的同時,不斷為行業和險企未來產品開發方面提供思路和啟發,同時也成為監管部門進行產品報備管理的重要抓手。
中意人壽、瑞華健康等公司存在典型問題
人身險產品“負面清單”持續擴容,主要在于監管實踐中發現了一些需要規范的典型問題。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觀察到,今年2月,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發布了《關于2023年度人身保險產品情況的通報》。通報顯示,部分人身險公司存在產品設計不符合“報行合一”基本原則、產品管理不到位、精算假設不審慎、對產品智能檢核系統相關工作要求重視不夠等四大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就涉及此次“負面清單”新增的內容。
例如,中意人壽、瑞華健康、橫琴人壽報送的醫療保險產品,既往癥表述為合同生效之前被保險人應該知道的有關疾病或癥狀,缺乏判斷的客觀依據。德華安顧人壽未按照產品智能檢核系統要求規范報備產品并準確填寫系統相關信息,導致多次重復報送產品。
在精算方面,通報指出部分公司產品精算假設不科學、不合理。其中,愛心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報送的某養老年金產品,采用明顯偏離實際水平的預定死亡發生率,缺乏定價依據;國寶人壽報送的某定期壽險產品,責任準備金評估未采用行業經驗生命表數據。瑞華健康報送的某款疾病保險產品,現金價值假設附加費用率超過監管規定上限;國聯人壽報送的某銀行代理渠道產品,交費期限和保險期間對應關系設置不合理。
在李文中看來,將這些典型問題提煉為每年發布的“負面清單”,可以提升產品監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引導保險公司合規經營。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清晰的購買指南,幫助他們理性決策。
據了解,除了發布“負面清單”規范今后的產品開發設計等問題,人身險司也就2023年發現的問題提出了要求。通報強調,各公司應持續加強對產品開發設計底層的邏輯研究,以利差、費差和死差管控為抓手,增強產品設計的審慎性。公司總精算師應切實履職盡責,持續提升專業性、獨立性和職業道德,把好產品開發設計關。同時,應做好產品回溯工作,及時通過停售或重新報備等方式,管控精算假設偏差或調整產品精算假設,投資收益率假設要參照既往投資收益情況,建立有效約束機制,探索建立與預定利率的聯動傳導機制。此外,對因產品問題被點名通報的公司,要開展問題整改,并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內部問責。
據悉,下一步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強化人身保險產品智能檢核系統的功能作用,加大產品核查力度,規范產品報備工作,全面推進“報行合一”,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