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訪客赴港投保掀熱潮,專家提醒:防范匯率波動等風險
2024年03月01日10:20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日前,香港保險業監管局預告2023年保險業數據。其中,2023年內地訪客來港投保個人人壽保險新造保單保費約為590億港元,同比增約27倍,超越2019年水平,僅次于2016年727億港元的歷史高峰。
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為何猛增?投保的又是些什么險種?在通關常態化以及前期投保需求釋放后,內地居民今年赴港投保的熱情還會延續嗎?投保時該注意哪些風險?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展開調查。
保費飆漲約27倍
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后,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動態一直頗受市場關注。2月20日,香港保監局透露,2023年全年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個人人壽保險新造保單保費約達590億港元,相較2022年約21億港元的保費收入,同比飆漲約27倍。
“新造保單保費強勁增長,主要是由于過去幾年累積的需求得到釋放。”香港保監局行政總監張云正解釋稱,過去幾年的防疫措施令香港與內地通關受到限制,2021年內地訪客個人人壽保險新造保單保費下跌至僅有7億港元,2022年也只有21億港元,2023年恢復通關,內地訪客來港投保顯著反彈。
記者了解到,“去香港旅游的同時買一份香港保險”成為不少內地居民的選擇。友邦保險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雖然本地業務相較2022年的強勁基數稍有回落,但內地旅客的銷售情況持續強勁增長,約占友邦保險香港業務第三季度新業務價值的一半。
香港入境事務處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內地訪客入境人次約為2676萬人,較2022年上升70倍。與之相對應的,赴港投保業務全面回升。
香港保監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恢復至96億港元,同比增長2686.4%,相當于個人業務總額的20.5%;前三季度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達到468億港元,占比提升至32%。
今年赴港投保會再次井噴嗎?張云正表示,2023年第三季度的新造保單保費較上一季度已下跌逾32%,第四季度繼續向下,降幅比第三季度小。今年,赴港投保仍有自然需求,只是難以預計其能否達到2023年590億港元的規模,若中美利率及匯率走勢在目前水平無大幅波動,達到400億港元至500億港元并非難事。
儲蓄險占比提升
“去年向我咨詢香港保險的內地人士明顯增多。”在香港保誠從事保險代理的劉小姐告訴記者,內地消費者投保主要集中在重疾險、醫療險以及分紅型儲蓄險這幾類常見的險種,2023年通關以來,分紅型儲蓄險產品得到了更多內地客戶的青睞。
這一說法也在香港保監局披露的數據中得到印證。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購買的保單中約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終身壽險、危疾險及醫療保險分別占到已發出保單份額的54%、35%和4%。
“過去內地訪客投保的產品中,保障型保險占60%、儲蓄型保險占40%。2023年則相反,儲蓄型及保障型分別占比60%和40%。”張云正說。
“香港的儲蓄險具備較高的預期回報,長期預期內部收益率(IRR)可達5%至7%,主流大公司的分紅實現率都在90%至105%之間,比較穩定,能夠更好地為客戶實現長期資產規劃、財富傳承。”劉小姐說,除了中長期險種收益率高,香港的保險產品還可以覆蓋多幣種,保單貨幣可以相互轉換,避免單一貨幣貶值帶來的風險,同時有利于海外留學和工作規劃。另外,香港保險多投資于全球市場,底層資產上穩健型和進取型資產搭配,客戶可以獲得更加多元的保障和資產配置方式。
風險防范不可少
據了解,成年人不論是作為投保人還是被保險人,購買香港保險都需要本人到香港進行簽單。在簽單后的兩周左右,需要支付保費。如果保險公司審批結束,沒有及時繳費,可能還要再次去香港辦理相關業務。因此,投保前要做好開戶和資金準備的工作。
在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看來,香港保險的核心比較優勢在于其全球化資源配置思維下的跨境資產組合服務,比較適合有海外留學或者投資需求,以及計劃移民海外的人士。“不過,香港保險產品的高收益本身也是對應于高風險的,內地消費者在購買時要充分考量其產品內含的匯率和市場風險。”陳佳說。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利率環境下貸款利率低于香港保單的回報率,一些融資客選擇從金融機構借入資金用于保單購買,同時將保單抵押。客戶在享有保險的保障外,還可以賺取兩者之間的息差。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內地客戶的新造業務中約有25%涉及保費融資。
不過,2023年香港保費融資保單相關投訴有所增加。在香港保監局近期查處的個案中,有投保人因為擔心利息上升,在保單生效僅幾個月后便退保,結果保單退保價值用于償還貸款后僅余400港元,30萬港元本金全部損失,考慮其他貸款費用,虧損率超過100%。
香港保監局提醒,壽險保單大多涉及長年期,提早退保將帶來損失。投保人要特別留意,使用保費融資購買長期保單,因杠桿作用,提早退保的損失可能進一步擴大。“保費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在擴大保單回報的同時,也會放大風險以及可能造成損失。”香港保監局長期業務部主管呂愈國撰文稱,目前利率高企,保費融資的償債成本隨之上升,加之現在以融資方式購買的多為分紅型保險產品,該類保單收益受保險公司投資表現影響,并非保證且回本期較長,令保費融資的風險驟增。香港保監局再次提醒投保人,使用保費融資,投保前后均應充分考慮,做出明智決策。
相關鏈接:
“跨境保險通”試點時機尚不成熟
隨著“跨境理財通”試點工作的持續推進,全國政協委員王思東建議開展“跨境保險通”試點。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在回復王思東關于推進“跨境保險通”的提案時表示,“跨境保險通”涉及法律法規、金融監管、消費者保護等多方面因素,現階段直接開展試點的時機尚不成熟。
“跨境保險通”指的是港澳保險機構無須在內地設立商業存在,可直接向內地消費者跨境銷售保險產品。金融監管總局表示,上述建議與《保險法》中對保險業務經營主體的要求以及對境內保險投保的要求存在沖突。此外,港澳的保險監管政策、產品費率、產品銷售等政策與內地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在不設商業存在的前提下在內地銷售保險產品,可能不利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金融監管總局稱,在支持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方面,金融監管總局認真研究大灣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并開展了積極探索。一是支持和鼓勵內地保險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開發新型跨境醫療險產品,為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消費者提供跨境就醫和理賠結算便利。內地保險公司可通過與港澳地區保險機構或第三方機構合作,為赴港澳地區就醫客戶提供就醫安排、賠款直付等服務,同時內地保險公司也可為港澳地區保險公司赴內地就醫客戶提供就醫安排和理賠款墊付業務。二是積極推動粵港澳3地保險機構合作提供跨境車險服務試點,實現“三地保單、一地購買”,車主可直接向當地保險公司提交內地交強險投保資料,由粵港澳3地保險公司相互提供投保服務,為粵港澳3地跨境通行帶來通關便利。三是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前期,金融監管總局組織專門力量,開展實地調研,多次征求并聽取相關意見,研究形成工作方案。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加快推進相關工作,爭取保險服務中心早日落地,為合法持有港澳人身險保單的大灣區內地居民提供售后服務。不過,目前上述相關跨境保險產品均由保險消費者向本地保險公司購買,并不涉及跨境銷售。
金融監管總局表示,王思東的建議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金融監管總局將積極對相關問題開展研究論證,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步開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