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消費者購買信心 為車市發展增添“質量”成色
2023年12月21日10:20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目前我國汽車市場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目標加速邁進。從新車市場表現來看,今年我國汽車市場將有望打破塵封多年的銷量紀錄,將汽車市場發展推向新的高度。這樣的市場表現,對于連續多年保持較高速度發展的汽車市場而言并非易事。
隨著市場發展階段的不同,利好政策頻出、使用環境改善、創新監管方式轉變等,成為促進消費市場加速回暖的重要因素。
利好政策助推車市發展
今年,注定是國內汽車市場發展極其特殊的一年。
面臨著轉型發展壓力、合資車企銷量下滑、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出現波動等諸多現實情況,國內車市頂住了發展壓力,在二季度實現企穩回暖,疊加“金九銀十”超預期的市場表現,為今年車市發展注入信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汽車銷量累計完成2396.7萬輛,同比增長近10%,遠超業內發展預期。其中,作為支撐新車市場表現的重要成員,乘用車市場表現同樣亮眼。
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國內乘用車的全年零售量有望達到2400萬輛,同比增長4%左右。考慮到我國汽車市場發展潛力,預計明年國內車市仍會繼續保持正增長。
事實上,讓業內人士對于明年車市抱有期待除了客觀市場需求外,強有力的政策頻出是主要因素。
6月,商務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組織開展汽車促消費活動的通知》提出,開展“百城聯動”活動,當地市場達到相應的條件或者消費市場需求旺盛都有機會入選活動清單,增加了汽車市場活力。
消費市場期待國內車市早日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吳博峰攝
僅時隔一個月后,為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優化汽車購買使用管理制度和市場環境、更大力度促進新能源車持續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汽車消費若干措施》,提出優化汽車限購管理、鼓勵各地加快“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乘用車、違規非標商用車淘汰報廢、落實延續和優化新能源車車輛購置稅減免的政策措施等,覆蓋消費者買車、用車環節。
以消費者十分關注的限購城市號牌管理政策為例,作為國內主要限購城市,廣東省廣州市明確2023年下半年額外增加2萬個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并臨時取消非本市戶籍人員申請節能車增量指標需繳納職工社會醫療保險的規定。
受此因素影響,近期國內各地陸續出臺補貼政策拉動汽車消費。江蘇省蘇州市日前宣布,“蘇州市秋冬季系列促消費活動——冬季汽車消費節”正式啟動,紅包總額達1億元,活動時間跨年至2024年3月31日結束。補貼金額方面,以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上含稅價為準,20萬元(含)至30萬元以內的,購車并審核通過后給予一次性4000元消費紅包補貼;30萬元(含)以上的,購車并審核通過后給予一次性6000元消費紅包補貼。
湖南省長沙市于日前啟動2023年第四季度汽車促消費活動,將投入2000萬元進行汽車購買補貼,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需求。此外,山東省濟南市在全市范圍內聯合開展2023年政府新能源車消費補貼活動,依照具體補貼標準,每輛車最高可領到5000元。
中汽協建議,當前汽車市場發展的關鍵是激發消費潛力,這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有關部門如果能調整車輛購置稅率,對小排量(1.6L及以下)車永久實施更低稅率,結合近期發布的汽車下鄉政策,制定細化方案,促進農用車消費者轉購輕型乘用車,以現金補貼、減免車輛購置稅、納入個稅抵扣、降低使用成本等多種形式,促進汽車消費市場增長。
監管向前置化轉變
“相比其他外在因素,我更在意的是車輛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期待購買到令人放心的汽車產品。消費者購車觀念的轉變,意味著汽車企業必須以質量提升為發展的優先目標。
在汽車消費市場發展初期,部分車企憑借著品牌效應、市場營銷創新等諸多方式便可輕松打動消費市場,為自身發展贏得主動權。而隨著汽車消費市場日漸成熟,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是推動消費市場升級的重要基礎。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往往是車企先將產品投放市場,若相關車型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產品質量問題再采取召回。事后監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用車體驗。
以電動化為基礎的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對監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5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試行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通告》,共同啟動汽車安全沙盒監管試點工作,以此完善汽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安全監管方式。
據了解,汽車安全沙盒監管是在后市場階段針對車輛應用的前沿技術進行深度安全測試的機制,主要目的是引導企業查找問題、改進設計、降低風險。作為傳統監管方式的有益補充,汽車安全沙盒監管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有利于更早地將前沿技術引發的質量安全問題納入監管范圍,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有利于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倡導最佳安全設計實踐。
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汽車部主任肖凌云在2023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表示,隨著新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速度逐漸加快,汽車因技術導致的車輛安全問題引發召回的比例也在逐漸增高。因此,市場監管總局在監管過程中引入了新的機制。
截至2022年底,我國汽車召回已超2600次,涉及近1億輛汽車,占汽車總保有量近三成。隨著新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軟件安全,尤其是關系駕乘人員安全的自動駕駛不時出現場景無法識別或誤識別等安全隱患。
11月,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發布《關于確定首批汽車安全沙盒監管試點名單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共有11家整車、零部件、科技公司入圍名單,9項新技術、新功能成為監管試點對象。
具體來看,主機廠方面主要深度測試內容集中在領航駕駛輔助(NOA)功能、自動領航輔助(NAP)功能以及無電池包CTC電池底盤車身一體化技術等;智能科技公司測試內容主要為整車級高效靈活的軟件在線升級(OTA)技術方案;電池企業監管的內容為750V高壓快充技術和電池系統集成技術等。
以某主流電池廠商為例,此次對應多功能空間重構的電池系統集成技術,深度測試內容為針對車輛在各類道路環境下發生的車輛正面碰撞事故,側面碰撞事故、底部碰撞、托底等各類碰撞場景;車輛在涉水使用時發生的深度涉水,車輛長時間泡水;車輛在極高溫環境下長時間使用;車輛在極寒環境下長時間使用;車輛在高腐蝕環境下長時間使用等各類極限場景下開展深度測試。
使用環境持續改善
除了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產品外,營造良好汽車消費環境也是提升消費者認可的關鍵。
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車企必須依靠更好的服務征服消費者。近年來,發展迅猛的自主品牌則是以更好服務換來市場的代表。
對于廣大車主來說,相比于購車成本,日常維修、保養的單筆費用決定著車輛在全生命使用周期的整體成本。同時,隨著智能網聯化的深入,一套功能豐富的車機系統也逐步成為用戶購車的剛需,車機系統集成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功能,流量包長期使用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此,自主品牌紛紛推出免費保修、超長質保、終身免流量等多重保障政策,以解消費者用車后顧之憂。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10家車企宣布推出終身質保政策,其中包括新造車品牌和傳統車企。
以某自主品牌為例,其今年推出的新車型提供終身免費基礎流量、終身免費保養、終身原廠質保等“三大終身權益”,除了讓消費者看到品牌對產品質量的信心,更讓消費者感受到了品牌的誠意。
相比之下,大多合資品牌仍提供一定時間范圍或一定里程的質保政策。這意味著,一旦車輛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產品質量問題,最終只能由消費者來承擔。
基于汽車品牌的角度來講,質保政策的提出,代表品牌對自身產品質量擁有更多的信心。同時,這也促使車企提升產品質量,讓廣大消費者享受到終身無憂的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