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檢測維修有了新標準
2023年10月14日10:22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伴隨新能源車市場快速發展,消費市場對新能源車售后服務關注度明顯提升。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近日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檢測與維修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對于新能源車用動力蓄電池檢測與維修的基本要求、檢測內容、檢測流程、維修或更換的評價以及評估報告的標準做出了明確規定。據悉,這是業內首部動力電池檢測維修團體標準。那么,《規范》的出臺將對汽車消費市場產生何種影響?
填補行業空白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我國新能源車市場已步入高速發展階段,第2000萬輛新能源車近日下線,更是標志著市場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消費市場對新能源車保養以及維修需求明顯增加。然而,與傳統動力汽車相比,新能源車搭載的電動機、動力電池、電控系統等結構具有特殊性,維修方式以及維修技術與之前完全不同。
動力電池檢測與維修有望規范化發展。? 吳博峰/攝
據了解,動力電池是新能源車的核心部件,也是車主保養、維修的重點。但有著新能源車“心臟”之稱的動力電池,其檢測標準卻處于空白狀態,大多是企業自行推出相關規定。與此同時,各大車企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不斷推出種類繁多的新能源車產品。記者了解到,由于每家車企對“新四化”的理解不同,旗下車型所采取的動力電池系統也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家車企在不同車型上搭載的動力電池規格、大小、材料等也都存在差異。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規范》的發布是發揮引領作用、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新能源車產業政策導向、緊緊把握汽車行業發展趨勢和汽車后市場需求變化的具體行動,也是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瓶頸問題的有益實踐。
推進服務標準化
“作為新能源車重要組成部分,動力電池質量關系到整車可靠性。”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規范》是確保新能源車安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基礎,也是行業服務標準化的具體舉措。
記者注意到,《規范》要求市場各方在檢測動力電池時,需填寫車輛及電池系統基本信息表、動力蓄電池外觀檢驗項目表、動力蓄電池關鍵數據檢驗項目表和動力蓄電池故障預警檢驗項目表,以真實記錄車輛動力電池健康情況。以動力蓄電池關鍵數據檢驗項目表為例,內容包括總電壓、總電流、最高單體溫度等19小項數據,維修單位需填寫對應項目的測量值和判定是否存在異常情況。
《規范》提出,應通過上位機或設備讀取故障碼信息和電池系統詳細數據,如單體電壓、電流、溫度、絕緣阻值等,確認電池系統具體故障及風險等級。同時,將電池系統拆下之后,應對電池系統的外觀進行檢查,如存在變形、磨損、破裂等現象,需檢查封箱螺絲的扭矩及標記,并對氣密性進行檢測。此外,對于動力電池單體故障、電壓故障、熱失控故障等都有著具體描述。
針對消費者關心的動力電池熱失控現象,規定如出現溫度過高、溫升過快、溫差異常等,應將電池上蓋打開后充分靜置,檢查溫度測量的一致性。如BMS測量的溫度值一致性較好,應檢查電池系統內是否出現短路、漏夜、熱失控等嚴重故障,并根據故障嚴重程度或廠家技術文件,更換受污染的部件并進行徹底清理。同時,對于熱失控故障,應檢查電池系統內是否出現熱失控或明顯燒蝕痕跡。
在場所要求方面,提出從事電池系統維修與更換及評估理賠的整車維修企業和專項維修企業應配置事故電池隔離設施,電池儲存區域設有風險電池緊急運送通道,應配置應急轉運車、沙箱、水基滅火器、滅火水槽等,能對已發生失效或存在嚴重失效風險的電池進行有效處理。在此基礎上,從事動力蓄電池維修從業人員應持有電工特種作業操作證;從事動力蓄電池維修從業人員需經過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
質保政策盼更透明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汽車企業普遍為品牌旗下新能源車型提供5年或8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的整車質保政策,其中不乏部分車型享受8年或12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的質保方案,核心部件動力電池也在保護范圍之內。
不過,看似完善的售后服務政策也并非那般完美。記者觀察發現,車企在質保條款中設置了諸多限制條件,比如車輛需定期完成保養、每年行駛里程等有所限制。更為關鍵的是,如果動力電池表面有損傷或被打開的痕跡,即便沒有進行任何處理也不再享受質保。
“在日常行駛中,不經意間剮蹭到車輛底盤是常見現象。但純電車的電池包被設計在汽車底盤上,稍有不慎就容易和障礙物相接觸。即使一些輕微的剮蹭,也可能會導致后期動力電池出現故障,從而因人為因素將無法享受質保。”在某自主品牌4S店工作的新能源維修技師羅豪說道。
事實上,早在新能源車發展初期,高企的動力電池成本就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而在規模化發展的當下,動力電池成本依然未有明顯下降。去年8月,一款整車售價30萬元左右的極星電動車,因維修更換電池組需要54萬元引發消費者質疑。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持續攀升,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出現故障或事故的情況也隨之大大增加。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自主品牌技術負責人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透露,目前動力電池占整車生產成本近五成。市場各方圍繞居高不下的動力電池維修成本的爭論始終存在,而聚焦的關鍵點在于超長質保期內,消費者駕駛的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如果出現故障,哪一方來承擔維修成本?
面對這一現狀,消費市場期待合規的動力電池檢測能幫消費者盡可能還原車輛真實健康情況。
《規范》要求,對于里程縮短或容量衰減的電池系統,建議參考汽車專業技術委員會發布的《售后條件下車用動力蓄電池容量測試方法》對電池系統進行容量測試。根據檢測結果,結合電池廠家相關技術文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維修方案,必要時更換故障零部件。
張延華認為,《規范》的實施將有助于解決新能源車發展過程中動力電池維修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并將進一步規范企業經營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新能源車售后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