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2)》發布 中國消費者協會呼吁重新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3年05月23日10:22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5月1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在京發布《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2)》(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年度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還存在消費基礎設施適老化、無障礙建設有待提速等4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呼吁重新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盡快出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
問題一: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和網游低俗化現象有待整治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和過度消費等投訴仍時有發生。未成年人利用家長手機注冊游戲賬號進行大額網絡充值消費,因付款環節驗證充值人實際身份的有效措施缺失,引發大量退費糾紛;部分商家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強、愛攀比、容易跟風等特點,通過“饑餓營銷”誘導未成年購買高價低值的盲盒商品;一些經營者利用未成年人容易跟風、易受操控等弱點,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參與大額直播打賞。
網絡游戲及部分學習類APP預裝兒童智能應用游戲化、商業化、色情化。部分網絡游戲內容低俗,充斥血腥、色情、暴力等內容,且對玩家身份實際審核把關不嚴,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部分學習類APP學習功能占比少,休閑娛樂、聊天室、留言墻等“沖浪”功能花樣多。營銷模式環環相扣誘導消費,消費者被學習類APP“免費領取課程”“一元搶課”等宣傳語吸引,點擊報名后,卻是無休止的推銷。
問題二:消費基礎設施適老化、無障礙建設有待提速
康養服務、養老助老類服務和助老產品及相關領域問題較多。康養旅游服務夸大宣傳,承諾兌現難,一些企業依托療養院將短期旅游度假與醫療體檢相結合,以低廉價格、星級服務、隨時入住等為賣點,夸大宣傳吸引老年人,實際無法兌現承諾。此外,部分老年人康復輔助產品如輪椅、助聽器、防摔產品等因質量問題引發投訴較多。
老年群體在網絡交易消費過程中權益受損情況較多。部分不良經營者利用老年人互聯網知識不足,通過在網頁插入廣告、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廣告等方式,宣傳銷售“高價低質”的“三無”產品;部分商家雇傭網絡主播以“專業人士”身份展示高質量原石,雇傭水軍烘托瘋搶氣氛,販賣廉價質次的“翡翠”“珠寶”,“套路”老年消費者;部分賣家誘導老年人添加個人微信私下交易,暗設消費陷阱。
問題三:農村消費公平短板問題影響消費進一步擴大
農村快遞投遞服務準確性離法律規范和《快遞服務》標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快件按約定名址投遞率相對較低,未經消費者同意就擅自放到快遞網點/代收點或由他人帶回的情況較為普遍。
農村快遞末端配送便利化不夠。部分地區農村基層網點較少,網點布局不盡合理,“快遞進村”覆蓋范圍還不夠大,末端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農村快遞末端服務違規收費現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區特別是道路基礎建設較差、運輸成本相對較高的地區,存在快遞公司為減少損失以取件費、保管費、超時費等名目違規收費的情況。
問題四:直播電商平臺治理力度仍需加大
部分直播和電商平臺內經營者信息公示不清晰、不充分,或多層嵌套隱藏難以查詢。依托內容平臺、社交平臺、小程序等開展直播并連接電商平臺的營銷場景中,以個人零星小額交易為由逃避公示、登記責任,實際大量從事網絡交易活動的情況較為常見,對平臺內部合規性治理、執法監管以及消費者維權需求構成挑戰。
誘導“私下交易”暗設消費陷阱,逃避平臺監管,增加維權難度。一些平臺內商家為逃避平臺監管,引導防騙意識不強的消費者場外交易。發生糾紛后商家大多“隱身”甚至“拉黑”消費者后“跑路”,而平臺則以消費者未在平臺內交易為由拒絕處理或提供幫助,導致出現舉證難、主體認定難等問題。
直播熱選商品以次充好問題突出。定價機制相對復雜、價格透明度相對較低的翡翠玉石珠寶等成為部分直播電商的熱選商品,銷售過程中“以假充真”的情況并不多見,但過度“美顏”、貨不對板、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現象卻較為普遍。
低俗直播的價值觀負面導向需警惕。一些電商帶貨主播將性暗示內容當成流量密碼,涉黃、涉暴、低俗等直播內容嚴重污染公眾視聽;一些電商帶貨主播靠造假贏取流量關注;一些電商帶貨主播編造“感人”故事銷售假冒偽劣產品。
中消協呼吁及時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加快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及電商領域相關法律制度的制修訂,不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體系。
中消協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2013年修改,至2023年已近10年,《產品質量法》《電子商務法》等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直接相關的重要法律也已實施或修改近5年,期間我國社會經濟和消費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發展主題,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了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基本法律制度層面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有必要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的再次修改和《電子商務法》修訂工作。近幾年,國務院連續將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納入年度立法計劃。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再次修訂之前,為了強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明確新型消費領域經營者的義務與責任,進一步推動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必要加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的出臺。
積極適應恢復和擴大消費新任務,在做好重點民生消費領域的質量安全保障工作基礎上,多措并舉提振消費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的消費意愿。加大對虛假宣傳、制假售假、價格欺詐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的打擊力度,持續優化消費環境,讓消費者獲得感強、愿消費。強化穩消費實質性政策措施供給,在就業及收入分配、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基本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不斷提升百姓的消費能力。
相關鏈接:
“一老一小”權益保護得到加強
《年度報告》全面總結了2022年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在立法、行政、司法以及社會各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績。
《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老年和未成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得到加強,消費公平在更大范圍得到促進。截至2022年9月23日,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共追回贓款308億元,涉詐問題隱患整治率達96.7%,群眾對專項行動滿意度達86%。“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集中解決涉未成年人消費亂象,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食品專項治理工作有效治理了校園周邊、網絡平臺等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色情低俗食品行為。
司法機關加大對消費群體的保護力度。全國檢察機關全年共批準逮捕各類養老詐騙犯罪7594人,提起公訴8516人;全國法院系統全年一審判決養老詐騙刑事案件1645起4523人,執行養老詐騙案件財產30億元。中消協就“一老一小”等問題發布消費投訴情況專題報告,開展“防控青少年近視”系列活動,組織開展10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和“優化消費體驗 共促消費公平”大型公益活動,推動全社會共促消費公平。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15.2萬件,比上一年增長5.7%,解決915752件,投訴解決率79.5%,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3.8億元。
《年度報告》認為,2022年我國綠色低碳、質量安全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取得新進展,綠色消費從理念原則向具體制度和實施規則推進,出臺了《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中消協會同各地消協組織大力開展制止餐飲浪費、反對過度包裝、倡導綠色消費等工作,引導廣大消費者綠色低碳消費。
政府部門深入推進民生領域消費安全監管。2022年市場監管總局開展“鐵拳”行動,加強民生領域案件查辦和綜合整治工作,共查處民生領域違法案件20.6萬件;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執法等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商品、重點市場治理,全年共查處相關案件約56萬件,銷毀侵權假冒偽劣商品3000多噸。各級網信部門、工信部門、公安機關等加強對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行為的治理,依法查處下架135款違法違規APP,依法查處違規網站和APP2.5萬余個,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6.4萬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1個部門聯合開展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公安部部署開展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藥劣藥犯罪重點攻堅專項行動,營造維護藥品安全的良好氛圍。中消協組織開展《個人信息保護法》普法宣傳,針對食品安全開展調查監督,發布兒童化妝品消費安全、醫美消費提示,持續關注人民群眾的消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