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汽車經銷商將一輛尚未組裝完成的車輛交付于你,這樣的情況你能接受嗎?這并非調侃。日前,新造車品牌理想汽車發布“理想ONE交付溝通方案”,引發消費市場廣泛爭論。據悉,受芯片短缺影響,如消費者選擇近期提車,理想汽車只能提供搭載部分毫米波雷達的車輛,待芯片供應充足后再補裝。這意味著,消費者提到的車輛并不屬于一輛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產品。
理想汽車為何推出這樣的車輛交付新舉措,對消費者又將產生哪些影響?
新造車品牌競爭延伸至車輛交付領域。 吳博峰/攝
車輛暫時“半成品”交付
“受汽車芯片短缺影響,企業面臨減產,給國內新車市場帶來了較大影響。”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分析9月車市表現時表示。
目前,芯片供應已成為影響全世界新車生產的最大因素。為緩解這一棘手難題,各大車企多措并舉,通過調整產品布局、優化生產結構等方式增加新車供給。這些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車供給壓力,但仍難以滿足消費市場需求。
在芯片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背景下,企業紛紛改換思路,此次理想汽車推出的“先交付后安裝”方案便是主動應對市場變化的辦法。
理想汽車推出的新車交付方案顯示,由于芯片短缺,原本搭載5個毫米波雷達的理想ONE,近期交付的車輛將安裝1個正向毫米波雷達和2個后角毫米波雷達,而2個前角毫米波雷達處于暫缺狀態。理想汽車承諾,計劃在今年底至明年春節前為車輛補裝缺失的毫米波雷達。
這一方案推出后,消費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需要提車。如果消費者不愿等待動輒一兩個月的時間,可以提取一輛尚未完成全部功能搭載狀態下的車輛。理想汽車產品專家圓圓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消費者選擇近兩三周提車,可以考慮這種交付方案,大幅減少車主等待提車的時間,未來只需要到店進行補裝相應配置即可。“消費者與其漫長等待,不如有一輛車先開,不影響日常生活。”她建議道。
這一解釋聽上去似乎有幾分道理。但采訪中也有消費者質疑這是不是變相“減配”?
圓圓對“減配”的說法不予認同。在她看來,這只不過是車主“晚用車輛部分功能一段時間”罷了。因為無論車企對車輛哪些配置不全,車輛在交付到消費者手中時都不影響一般使用的功能。理想汽車這個“半成品”車交付方案,需要車輛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回到品牌體驗中心進行二次安裝,才能達到車輛出廠時應有的模樣。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汽車消費市場對于車企“減配”比較敏感。與人們所熟知的車企“減配”做法不同,理想汽車這一交付方案的確有些嘗新的意味。交付給消費者手中的雖然是一輛“減配”車輛,但最終車輛補裝后還會恢復“未減配”的狀態,不過是應對“芯痛”的一種方法,并非偷工減料,侵害消費者權益。
市場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為何理想汽車寧可交付“半成品”車輛,也要盡可能多地完成交付呢?“此次新車交付方案的推出,看似是一種應對市場的全新嘗試,其實是迫不得已,因為這會影響到車企的全年市場表現。”采訪中,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直言不諱。
隨著新能源車市場份額不斷增長,各大車企對新能源車市場的看法正在發生轉變。崔東樹表示,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越是火熱,越會加速車企由傳統燃油車向電動化變革的步伐,使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9月,蔚來和小鵬交付雙雙突破1萬輛大關,這是新造車品牌發展多年后月銷量首次突破萬輛大關。相比之下,此前風光無限的理想汽車9月實車交付僅為7094輛,環比下降近25%,未躋身新造車品牌銷量榜前三。可以預見,如果理想汽車四季度疊加交付難的不利因素,會給其發展帶來更大壓力,而延期交付勢必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閆建來認為,如果因芯片因素導致近兩個月車輛交付陷入停滯,很有可能給車企市場銷量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甚至有可能讓今年上半年的努力化為烏有。
崔東樹指出:“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新造車品牌市場根基較為薄弱,犯錯空間更少,這些車企大多需要融資支撐生產運營,而市場銷量成績是衡量其市場地位的硬指標。對于新造車品牌而言,實實在在的市場銷量是發展的基本盤。而保證現車交付,是主機廠不得不采取的做法。”
顯然,理想汽車的“半成品”交付方案,是在“缺芯”背景下面臨市場壓力的無奈之舉。
對常規駕駛影響不大
新造車品牌的最大優勢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相信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智能網聯化。而一款車輛是否足夠智能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功能方面的表現。
眾所周知,目前理想汽車旗下僅有理想ONE一款車型,宣稱全系車型標配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堪稱產品最大亮點。記者瀏覽其官網看到,理想汽車全系標配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被廠家擺放在網站的核心區域,并加以較大篇幅介紹,不難看出這項功能對理想汽車的重要性。
毫無疑問,車輛若要實現全景化功能展現,離不開完整的軟硬件系統保障,這也是車輛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那么,理想汽車的“半成品”交付方案會否對車輛功能帶來影響?
根據理想汽車的交付方案,一輛原本安裝5個毫米波雷達的車輛,目前僅搭載3個毫米波雷達,即原搭載數量的60%。作為探測車輛行駛范圍、察覺道路變化的重要工具,毫米波雷達是決定車輛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等級的關鍵一環。負責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業內人士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說,毫米波雷達是車輛實現自動化駕駛的基礎,車輛自動駕駛等級越高,車身上需要搭載的毫米波雷達數量越多,現有技術水平下,如果車輛搭載的毫米波雷達數量減少,很難通過其他技術方式進行替代,難免會影響車輛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應用。
記者從理想汽車方面獲悉,在缺失這2個毫米波雷達時,車輛的部分主動安全性功能將受到影響,自動并線和前方橫穿車輛預警功能暫不開放,其他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功能可正常使用。輔助駕駛系統在補裝完雷達后,通過后期遠程在線升級即可正常使用。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來看,毫米波雷達數量的減少會對自動并線、橫穿車輛預警等自動輔助駕駛和部分主動安全功能產生影響,對車輛日常使用功能影響不大。如果車主常規駕駛,應該沒有問題,但對于自動駕駛系統依賴性較強的消費者,確實會帶來一定影響。
閆建來表示,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是新造車品牌的主要優勢所在。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新造車品牌缺少了這一優勢,會對其產品力造成較大影響。
●專家觀點
應保證消費者知情權
記者了解到,為了吸引消費者選擇“半成品”車的交付方式,理想汽車提供了兩種補償方案,供消費者選擇:一、接受這種交車方案的車主,可以享受汽車終身質保的服務;二、選擇此方案的車主可以獲得1萬理想積分,相當于1000元左右的價值,消費者可按個人需求兌換實體物品或服務。
但無論消費者選擇終身質保政策還是1萬理想積分,都不能改變短時間內車輛功能性下降的事實。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廠家宣傳時會按照“全裝車”的功能進行介紹,但消費者實際提到的車輛卻只有“半成品”車的功能。如果不在售前進行提醒,消費者很有可能并不了解其中的變化。如果車主按照“全裝車”應有功能使用,可能在駕駛時才會發現功能缺失帶來的影響,給車輛行駛帶來安全隱患。
崔東樹還表示,在芯片供應充足后,主機廠對“半成品”車進行補裝,這個過程是否會對車輛進行拆卸、安裝過程是否會對車輛結構造成影響,都需要向消費者進行說明,以保證補裝全流程的透明性,否則消費者心里會產生疑慮。汽車企業不要以為給消費者提供了補償方案,就可以忽略由此引發的潛在風險,兩者需要分開去分析。只有在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基礎上,消費者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車市論語
車企創新不能迷失正確方向
最近,理想汽車憑借其大膽創新的新車交付方案著實火了一把。作為業內首家推出“半成品”交付方案的車企,在創新道路上越走越遠的理想汽車,讓人感受到其不走尋常路的一面。
不可否認,汽車市場消費需求快速變化,一家車企如果缺少創新,就會失去市場競爭力。在此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將創新視為企業保持市場生命力的關鍵,納入到品牌發展戰略規劃中。但是,車企需要對創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創新的動力應來自于消費需求的變化,通過系統性、規律性的分析,進而推出可行性方案。如果脫離了消費需求這一主線,車企創新就很難得到相應的回報。
從現實情況看,車企創新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少車企雖然進行了創新,但因其開發的是與當下消費市場需求不吻合的產品或服務,最終市場反應平平,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肯定地說,脫離了市場消費需求的創新就是空談。
人們熟知理想汽車,源于其喊出的“家人的安全只有標配,沒有選配”的承諾,而發生在眼前的事實,讓人們感覺到這承諾是不是當時烘托氣氛的一句話而已?隨意對主打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進行調整,理想汽車所堅持的智能網聯化是否只是市場營銷的噱頭?通過暫時性“減配”交付,原本可裝配10輛車的毫米波雷達如今可裝配近17輛車,產能大幅提升,給了資本市場一個交代,但是不是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
面對同樣“缺芯”的情況,有的車企采用了更加靈活的自動駕駛功能選裝包,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用車需求的同時,也保證了品牌的良好形象。在這一問題上,理想汽車不妨參照傳統車企的做法,對產品配置和價格做出動態調整。
品牌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是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往往越是在市場發展困難之時,越能看出一家車企的定力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決心。對一家進入市場不久的新造車品牌而言,理想汽車確實該認真思考如何塑造和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
無論國內汽車市場發展到何種程度,回歸產品和服務、提高消費透明度,甚至讓消費者參與到企業的創新模式中來,才是幫助車企建立品牌信任度、最終贏得消費者的關鍵。顯然,理想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