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據8月25日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
《條例》的出臺,既是有關市場主體登記的法治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件大事,對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和促進公平競爭具有重要深遠的法治保障意義。
在我國,市場主體多元,存有公司法人、非公司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類型的市場主體,相應地,也存有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等多部單一性登記法規,這些登記法規針對特定的市場主體各管一片。
以往多部法規規范不同市場主體的登記行為,在登記條件、登記內容、登記時限等方面存有標準不一等問題,且有些規定已經滯后于“放管服”改革的需求,滯后于市場主體的需求。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推進,公平統一的市場環境對公平統一的市場主體登記法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整合市場主體登記法規勢在必行。市場主體登記本就具有共性基礎,整合登記法規也即實現登記法規的“多合一”,實現一套規矩、一個標準管登記,也能對登記法律資源進行優化,增強登記法規的統一性、公平性、普適性,提升登記效能和便利度,為市場主體進一步松綁減負。
登記時限是關乎登記效率的核心內容。原來,各單行登記法規對登記時限有不同的要求,既有當場登記的要求,也有受理申請之日起15日內(公司)、20日內(合伙企業)、30日內 (非公司企業法人)登記等要求。《條例》統一要求當場登記,對不能當場登記的,則要求3日內登記,情況復雜的,再延長3日。這就統一了登記時限,大幅壓縮了登記時間,節約了市場主體的時間成本。
在簡化材料環節,《條例》明確規定,登記機關能夠通過政務信息共享平臺獲取的市場主體登記相關信息,不得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供。用登記機關多擔責、多跑路,信息多跑路,換來申請人少跑路、少折騰,成了法定義務、規定動作。
對于市場主體退出難的問題,《條例》專門規定了簡易注銷程序,簡化了市場主體退出的流程,暢通了市場主體退出的路徑,有助于市場主體的良性代謝,有助于保障市場主體結構的健康。
針對虛假登記、欺詐登記行為,《條例》明確了撤銷規則,賦予了受虛假登記影響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撤銷市場主體登記申請權和登記機關的核查撤銷義務,為虛假登記設置了便捷的“刪除鍵”,為相關自然人、法人提供了維權便利。
受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市場主體可能遭遇長時間歇業,但歇業時間過長,則可能觸及“自行停業6個月以上吊銷”等制約條款,或可能在年報系統中被異常標記。《條例》賦予了市場主體3年以下時間的歇業權,給市場主體留出了充足的彈性生存空間,有利于市場主體發揮自我調節功能,提高在營市場主體的質量。
《條例》的減負還體現在法律責任上,針對未經設立登記從事經營活動、未辦理變更登記、未辦理備案、未按規定懸掛營業執照等行為,均規定先責改,拒不改正的,才處罰,體現了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彰顯了執法的科學性和人性化。
市場主體登記法規 “多合一”既是對“放管服”改革經驗和成果的鞏固,也為“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保駕護航。期待《條例》能夠落到實處,為營商環境多做加法,為企業負擔多做減法。(李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