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挨餓不運動,天天吃代餐就能減肥”“一杯奶昔等于跑步9公里”,充斥在各種社交平臺的代餐產品宣傳擊中了很多年輕人的軟肋。
丁香醫生發布的《2020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90后消費群體是對健康期望值很高,但自身評分最低的一代,90后已成為當下最焦慮自身健康狀況的群體。
很多人想通過不運動不節食的方式來保持苗條身材。代餐宣稱的“低熱量、高纖維、持久飽腹感”,吸引了年輕消費者。值得關注的是,在行業門檻不高、缺少標準規范的情況下,不少產品存在夸大宣傳等問題,不少消費者也有認知誤區。
資料圖片
代餐市場隨消費升級發展
代餐食品對于渴望減肥、健身人士來說并不陌生。這些名目繁多的代餐食品,有的是以替代正餐、便捷飽腹為主要目的,如麥片、餅干、零食等;有的以減肥、塑身為主要目的,如代餐奶昔。
《中國消費者報》發現,無論是商超還是電商平臺,打著“低脂”“輕卡”的代餐食品進口的國產的都有,價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比普通食品高出幾倍,但銷量不錯,不乏月銷售量上千的產品。
2020年1月1日,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了團體標準《代餐食品》,其中明確,代餐食品是為了滿足成年人控制體重期間的一餐或兩餐的營養需要,代替一餐或兩餐膳食,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種控制能量的食品。
在巨大需求下,相關企業大量涌現,備受資本青睞:代餐品牌妖精的盒子在7月6日宣布已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今年5月,訂閱制體重管理餐飲品牌咚吃完成5000萬元A+輪融資,代餐品牌鯊魚菲特也獲得了億元級B輪融資。
除了資本熱捧,消費者對其更是趨之若鶩。比如,燕麥品牌王飽飽曾在薇婭直播間直接被搶空;ffit8蛋白棒14天內銷售額高達1004萬元,2020年全年其總銷量超過了1億元。
艾瑞咨詢研究顯示,2017-2020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年復合增長率為68.8%,其中,2020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達472.6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到924.3億元。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代餐只是在整個新生代的顏值管理、體重管理、大健康管理等剛需下的一個風口產品品類。代餐興起是伴隨著消費需求,產業端創新升級以及迭代的結果。
行業缺少標準規范
此前,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教授曾公開表示,我國代餐食品市場存在產品營養不均衡、配方不科學、質量良莠不齊、使用方法不規范、夸大宣傳等問題。原因之一是缺乏代餐食品國家標準,也無代餐食品這一產品分類,亟須各方共同努力,推動相關國家標準的立項和研制工作。
數據顯示,2020年,湖北12315共收到涉及代餐食品的投訴45件,同比增幅為80%。投訴問題主要是:代餐食品虛假宣傳,虛標營養成分,以“假全麥”“假無糖”“假低脂低卡”的噱頭欺騙消費者。
由于缺乏強制性國家標準,產品的營養素難以保證。2020年,深圳市消委會對市面上10款輕食代餐粉進行了測評。比較試驗參照《代餐食品》團體標準,將樣品中的營養素和推薦攝入的營養素克數進行對比,有部分樣品能量、蛋白質、總膳食纖維偏低,不宜單獨代替一餐食用。
據《中國消費者報》了解,有些代餐產品未標注成分、出產地,甚至可能違規添加導致腹瀉、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
前不久,廣東清遠清新法院就調解了一起因“網紅奶昔”引發的買賣合同糾紛,原告方在服食涉案“網紅奶昔”引發不適后才發現其含有違禁藥,遂將被告網售商吳某告上法庭。
朱丹蓬表示,從整個代餐市場來看,并沒有太多的頭部企業,而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也有不少微商、電商在做。不少代工品牌沒有自己的供應鏈體系,不僅存在虛假宣傳的情況,產品質量也難以保證。
“目前市場上的代餐粉產品不能獨立提供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一天三餐全用代餐粉解決必然存在嚴重的健康隱患。同時,不同品牌代餐粉的營養素又有很大的差別,必須根據產品特性選擇適合的膳食。”注冊營養師陳然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選擇代餐粉產品時不能只看廣告或聽他人推薦,最好去醫院營養科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適合自己的產品;至少要選擇有保健食品批號的產品。
代餐減肥法是否可行
“節食減肥法讓人饑餓難忍,代餐粉的一個特點就是添加了一些具有極強飽腹感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吸水膨脹后不僅將胃的容積充滿,還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停留在胃中。正是因為這些膳食纖維,人們在喝了一小杯代餐粉后才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感到饑餓。”陳然表示,食用代餐,再配合營養師或醫生的指導,是較好的減肥方法。但是如果沒有營養師指導,可能就會出現營養不良,因為代餐基本只能提供一日不超過50%的營養需求。
嘗試通過代餐健身減肥的沈先生深有體會,“僅食用代餐不能滿足人體對營養元素和能量的獲取,開始每天都會覺得很餓。后來我通過健身增肌,提高代謝能力,并輔以低卡食品,實現了較為健康的減肥。”他認為,除了食用代餐外,也不能忽略身體和飲食管理。
雖然代餐飲食減肥法比較科學,但是目前市場上售賣的代餐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根據傳統的國際和國家標準,減肥用代餐粉應該屬于特殊醫療食品,在使用這些食品的時候必須有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但是查閱市場上一些常見代餐粉資料后發現,有些代餐粉申報了保健食品,而保健食品一般沒有在相關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食用的硬性要求。當然,這些拿到保健品批號的產品畢竟還是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只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在安全性和功效性上還是有一定的保證;而市場上很多代餐粉產品沒有進行相關的審批卻聲稱具有減肥的功效,這不僅在法規上存在違法的嫌疑,產品的安全性和功效缺乏必要的保障,如果消費者選擇了這類產品,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陳然解釋道。
朱丹蓬認為,沒有國標,代餐食品的營養構成,以及膳食的合理化缺少臨床數據支撐。實現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將是整個代餐產品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