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公布施行。為推動反食品浪費法有效貫徹落實,近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教育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國管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有關事項的公告》,督促生產經營者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律規定,依法嚴厲查處各類浪費食品的違法違規行為。
反食品浪費勢在必行,如何讓尚在保質期范圍內的臨期食品得到更好利用也是反食品浪費的重要一環。《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在2020年對中國消費者的調查中,超過四成受訪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的人推薦臨期食品;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中,26歲-35歲的占比為47.8%。
今年4月,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平臺挑選臨期食品。其中,保質期剩余20%-50%的臨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響,往往會迎來一輪新的銷售高峰。薯片等膨化食品、方便面、飲品等品類是“臨期界”的暢銷品。
近年來,各地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法規條例,以完善臨期食品的管理。
早在2016年,廣州就出臺了《廣州市臨近保質期和超過保質期食品管理辦法》,并對臨期食品的陳列、退貨等環節做出明確規定,以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2017年,上海市發布《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其第二十九條對臨期食品的規定為: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臨近保質期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管理制度,將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集中存放、陳列、出售,并作出醒目提示。
此外,河南、黑龍江、浙江、福建等地均要求實施臨近保質期食品消費提示制度。其中,浙江和福建省要求大中型商場超市和有條件的其他食品銷售經營者設置臨近保質期食品專區或專柜,并在醒目位置標明“臨近保質期食品銷售專區(專柜)”字樣;黑龍江省鼓勵食品經營者設置臨近保質期食品銷售專柜或者專區,并在顯著位置進行明示等。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文華在2021中國連鎖經營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分論壇上表示,妥善處理臨期食品是減少食品浪費的有效手段,也是低碳的重要環節,減少垃圾填埋,也為碳中和作出了重要貢獻。餐飲零售對食物物盡其用,也是降本增效的方法。
為了減少食品浪費,相關部門也通過搭建臨期食品捐贈平臺等方式,積極支持公益,讓臨期食品更好地得到利用。
將臨期食品進行統一處理并捐贈給有需求人群的“食品銀行”,為臨期食品找到了合適出路。2019年,廈門市市場監管局首創了“廈門愛心食物銀行”模式,并于同年3月,試點啟動首批10家“愛心食物銀行”。愛心食物銀行每個月都會根據具體情況向所輻射的社區低保戶、邊緣戶發放積分,積分可用來兌換臨期食品。
今年5月底,南京市場監管部門聯合民政部門試點搭建臨期食品捐贈平臺,對接企業和慈善超市,通過慈善超市把臨期食品免費發放給困難人群。
據了解,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和民政部門將完善臨期食品捐贈制度,吸引更多企業加入這一行業。
王文華認為,臨期食品捐贈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新的體現。不過,臨期食物捐贈在連鎖行業中還是熱點問題,需要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防范食品安全風險。
據奧樂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企業責任高級專員劉佳藝介紹,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問題,捐贈企業大多會選擇蔬果,因為蔬果的銷售日期并不代表保質期,只是因為品相不佳選擇下架。食品銀行工作人員在第二天將儲存的蔬果領走。(王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