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庭護理越來越成為很多家庭的現實需求。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賦能也讓互聯網護理行業得以快速發展,人們在家就能通過網絡預約護士上門照看、護理老人和病人,非常方便?!盎ヂ摼W+護理”服務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但《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有需求的家庭還存在著一些困惑,比如護理是否專業、價格是否公道、人們是否認可,等等。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跟隨多個“互聯網+護理”服務團隊走進家庭,進行了實地采訪。
多種模式試水
5月20日上午9:30,記者跟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的護士陳妨妨來到北京市真武廟頭條4號院,為一位97歲的老人進行家庭插管、消毒護理服務。陳妨妨告訴記者,世紀壇醫院已經上線金牌護士APP,在上面可以直接下單預約醫院的護士進行居家護理,她已經是第三次給這位老人進行上門護理了。
進入老人的家后,陳妨妨換上了護士服,帶好一次性帽子、鞋套,并給手進行了徹底消毒。然后,她拿出從醫院帶來的專業護理工具,開始給臥床不能自理的老人進行化療靜脈插管消毒處理。記者注意到,整個消毒過程將近20分鐘,消毒操作十分細致,產生的醫療垃圾集中收存,帶回醫院進行處理。在消毒完成后,陳妨妨還對老人整體的健康狀況進行了檢查、評估,發現老人已經出現壓瘡,她建議老人的家屬從網上預約專業壓瘡處理人員上門處理。
護士在為老人做護理
老人的兒子李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都是叫救護車,把老人拉到醫院進行消毒,完事后再叫救護車送回家。費用貴不說,我爸已經失能,而且只能平躺,我們幾個子女年齡最小的也60多歲了,實在弄不動了。后來了解到可以從網上預約上門護理,就下單試了試,真的很方便?!?/P>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個“互聯網+護理”服務APP上線運行。與此同時,一些互聯網健康平臺也紛紛引入此類APP,一時間,“互聯網+護理”服務成為熱點。
采訪中,金牌護士運營總監陳曦對本報記者說:“目前我們開展的‘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與醫院合作,利用護士的業余時間進行上門服務。另一種是建立自有的護理站,提供護理服務?;颊呦聠蔚臅r候可以自行選擇醫院,也可以選擇APP推薦的醫院、護理站,但都采用就近原則?!庇浾咴诮鹋谱o士APP上看到,盡管提供服務的醫院、機構不同,但是同一項服務的價格是一樣的。
另據了解,除了護理APP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外,健康平臺也開始引入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拓展平臺的服務項目。阿里健康專業醫療健康服務負責人董宇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我們平臺開展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主要是與具有多年從事互聯網護理經驗的企業合作,他們有護理服務經驗,知道用戶需要什么。”
安全與否受關注
對于上門護理來說,護士與患者的安全必須得到保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護理部主任劉俐惠對本報記者表示,推行這項服務的時候,醫院最擔心的就是上門護士的安全問題。
記者查看了多個護理APP,發現各款網上護理服務軟件都有著非常嚴密的安全保障體系。陳曦告訴記者:“在技術方面,為了防止發生安全事故,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技術手段來保障醫患雙方的安全。比如,從護士出醫院到患者家,再到出患者家回醫院,都有錄點、GPS全程監控。平臺還設置了延時報警、實時錄音功能,后臺可以在服務過程中搜索錄音的關鍵詞,如果后臺通過語音判斷發現有麻煩了,會立刻報警。我們還有保險作為安全保障,接受服務的患者和提供服務的護士都上了人身意外險,同時還有醫療責任險、雇主責任險。目前,有的醫院還和我們溝通,希望上職業暴露險,我們很快就會在服務中推出這個保險?!?/P>
采訪中,董宇對本報記者說:“國家有關部門對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要求是必須有定位、一鍵報警、全程錄音功能,同時還要有保險保障。我們對接入的機構、服務商、公司設備都有強制要求,必須能記錄醫療的整個流程。醫院里還偶爾發生醫患糾紛呢,何況上門護理?所以一定要做到強監管。作為提供服務的平臺,我們另外設立了一鍵呼叫服務,無論是用戶還是護士,只要發生服務問題,雙方都可以直接呼叫阿里平臺的客服。我們也制定了應急預案,可以在接到一鍵呼叫后立刻報警,以保障雙方的安全?!?/P>
安全對于陌生的醫患雙方都是十分在意的問題。陳妨妨對記者說:“剛開始進行上門服務時,心里也有些忐忑,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什么擔心的了,患者和家屬都挺好,后臺的安全保障也挺讓人放心的?!?/P>
進入門檻較高
雖然是上門護理,但護理的規范要求、護理水平不能降低?;颊哒堊o士上門護理,圖的就是護理的專業性。記者了解到,對于護理年資、護理技能、規范化操作,“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監管部門與參與方都十分重視。
據陳曦介紹,對上門開展護理項目,北京市有關部門是有明確規定的。以前有23項上門護理項目,目前增加到39項,規定以外的服務項目不得開展。比如輸液是一項非常普遍的醫療項目,但是衛健委不允許開展上門輸液服務,因為輸液可能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有引發休克的可能,所以只有在醫院里才能進行。衛健委已經對“互聯網+護理”服務項目的開展把了第一道關。金牌護士北京古城護理站站長張天夫還告訴本報記者:“每個護理站都必須有衛健委審發的醫療衛生許可證才能從事護理工作,而且每一個站都需要單獨申請?!?/P>
衛健委從管理上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與規范,各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服務商進一步細化了保障護理服務質量要求,對于護理服務,他們有如履薄冰的感覺。正如董宇所說:“互聯網是一個放大器,出一點問題都會被迅速放大傳播,所以我們非常謹慎。首先,對于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十分嚴格,必須具備護理資質,對于資質的驗證,我們與衛健委平臺是打通的,隨時可以進行核實,保證真實性。其次,對于護理人員的工作年資也有嚴格要求,必須是工作5年以上的護師才能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對一些??频淖o理工作,護士還需要有??谱o理資格證,這個證書也是要驗證的。”
具備5年以上護理工作經驗似乎已經成為了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一個門檻。張天夫說:“護理站對護士的技能要求與醫院對護士的要求是一樣的,此外,來到護理站還要依照我們的標準,結合家庭護理的特點進行多方面培訓。為了保障護理的專業性、醫護的連貫性,我們護理站和一些醫院嘗試進行了對接。也就是說,醫院出院的病人如果有需求,可以直接與我們進行護理對接,我們會在病人出院前就與醫生取得聯系,了解病人的情況,與醫生共同制 定護 理 方案。”
記者還發現,護士進入患者家庭,帶去的不僅僅是方便且專業的護理服務,還有科學的護理知識。在真武廟李先生家,陳妨妨發現老人出現了壓瘡,就對李先生和護工說:“在醫院,我們大概15分鐘左右就要給臥床的病人換臥床姿勢。這個壓瘡千萬不能自己弄開,一定要找專業的人來做,他們有專業的設備和處 理 經驗。”
陳曦很感慨,他對記者說,護士進入家庭提供服務,表面上只是護理,但實際上,長期臥床的病人一定會出營養不良、壓瘡等問題,需要護士給予專業的指導。比如有的病人長期鼻飼,醫院鼻飼怕細菌感染,每天都要更換鼻飼針管,但有的家庭一個月才給患者換一次,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他們非常需要護士傳遞專業知識。
整整兩天的采訪結束后,記者深刻地體會到,“互聯網+護理”服務從專業技術到安全,提供服務的機構都給與了較充分的考慮與保障。盡管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但是如果各方都始終秉持著嚴謹的態度,相信未來一定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