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北廊坊市的李先生患肺腺癌術后復發,經檢測EGFR19外顯子基因突變,口服易瑞沙治療后耐藥,無耐藥基因突變,現在化療中。從2020年2月開始,成都醫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聯)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李先生提供制定治療方案、復診續方、解讀檢測指標、送藥到家等慢病管理服務,各項費用與醫院門診基本相同,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李先生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他原先在北京治療,去一次北京需要花診療費、食宿費和交通費1000多元,而在互聯網醫院診療一次只花125元。
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研究員楊澤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傳統醫療服務模式需要患者親自前往醫院,對于本地患者來說,會面臨交通擁擠和排隊等候一系列問題;對于外地患者來說,還需要承擔額外的交通、住宿費用。而互聯網醫院實現“在線復診+在線處方+線下藥品配送”,大大節省了就醫時間和經濟成本。同時,通過將線上線下診療環節合理分工,進一步優化患者就醫流程,將“互聯網+醫療服務”覆蓋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
資料圖片
醫聯線上簽約醫生逾5萬
醫聯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慢性病管理是一項長期并需要隨著病程進展不斷作出調整的過程,醫聯正在嘗試對疾病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合理調度,幫助醫生和病人高效對接,滿足患者需求。
自2018年醫聯開始專注慢病管理領域以來,迄今互聯網醫院線上平臺已有超過80萬名注冊醫生、5萬余名簽約醫生,已覆蓋心腦血管、糖尿病、呼吸哮喘、惡性腫瘤、慢性腎病、肝病、精神心理疾病等多學科領域,已構建起患者篩查、個人電子檔案、定制化方案分級、病情管理、指標反饋、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方案調整、復診續方、定期評估治療效果、送藥上門以及保險支付的完整閉環。
同時,醫聯已針對超過15個學科、30多個病種開展完備的學科建設,在各學科專家的指導下,制定了科學、有效、規范的互聯網慢病管理標準,并攜手各領域學會、協會和權威專家啟動糖尿病、腫瘤、腎病等多學科的線上慢病管理專家共識項目,讓線上慢病管理有據可依。
去年2月28日,醫聯打通成都高新海爾森互聯網醫院在線個人賬戶醫保支付通道,成都慢病患者可通過在線復診,由醫生為其開具電子處方,直接用醫保卡個人賬戶支付,然后便可以在家坐等藥品送上門。
醫聯相關負責人表示,慢性疾病具有患病人數多、病情延續時間長、病因復雜、治療累積費用高、醫患交流頻繁等特點,開展互聯網醫療有利于患者教育和依從性管理,同時也需要有優質和豐富的醫療資源確保專業性和高效性。
全國已建成約600家互聯網醫院
今年2月9日,國家衛健委透露,2018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以來,各地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目前全國已經建成600家左右互聯網醫院。
據了解,互聯網醫院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已有實體線下機構,申請開辦線上互聯網醫院;二是由第三方平臺主動與實體機構合作,申辦互聯網醫院。
據楊澤介紹,2018年11月,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率先建成互聯網醫院。患者及家屬提前下載“掌上北京醫院”APP,就可以在互聯網醫院就診。這款軟件具有智能導診、交通導航、健康資訊、醫學百科等服務項目,患者可通過圖文咨詢和視頻門診實現在線診療。
圖文咨詢是指患者與醫生通過圖片、文字、語音的方式進行在線一對一交流,可選擇醫院心血管內科、腫瘤內科、腎臟內科、血液內科等30個科室,每個科室的醫生信息均有詳細記錄,包括醫生的姓名、照片、職稱、擅長領域等信息。
視頻門診則由醫生掛牌出診,患者可提前一周預約掛號。就診當日,醫生將按順序向患者發起視頻交流,并通過手機短信和APP提醒方式通知患者提前進入互聯網診室候診。若患者未能及時接到醫生發起的視頻,可在當日重新排隊就診。
為保證患者診療安全性,北京醫院互聯網醫院還引入了移動電子簽名系統,提供醫生身份認證和電子簽名安全工具,自動生成患者健康檔案,保證醫療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線醫生若評估患者需要進行B超、超聲心動、X線、常規CT、核磁檢查時,可為患者預約檢查時間。自就診日起,檢驗檢查申請30日內交費有效,支持醫保報銷。
楊澤表示,圖文咨詢及視頻門診的掛號費(醫師服務費)與線下價格相同,主治醫師掛號費為50元/次,副主任醫師為60元/次,主任醫師為80元/次。不過掛號費暫不支持醫保報銷,僅支持微信和支付寶支付。
據《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去年3月至4月間,阜外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先后上線互聯網診療服務。
其中,阜外醫院是北京市首家通過“互聯網+醫保”驗收的三級甲等醫院。慢性病患者可在家實現互聯網復診費醫保報銷。互聯網復診需通過線上視頻對醫保患者進行身份核對,然后經醫生在線問診、開藥,最后由臨床藥師線上審核處方,以確保用藥安全。
北京朝陽醫院上線互聯網診療服務后,復診患者可通過添加微信小程序“朝陽云診療”,點擊上部菜單欄“線上診療”,選擇相應科室及醫生進入預約掛號界面,在線約定就診時間。醫患雙方于就診當日通過圖文及實時視頻的方式進行在線病情交流及病歷查閱,實現“在線復診+在線處方+線下藥品配送”。
北京兒童醫院醫生則通過視頻的方式提供接診服務。該功能目前可適用于病情平穩的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患者,即在北京兒童醫院相應科室有門診就診記錄的患兒。
復診續方優先納入醫保
“我國互聯網醫療已從2.0時代進入3.0時代。”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養老健康科技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紅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醫療分為三個階段:1.0時代主要是建立醫療機構與患者聯系的平臺,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疾病咨詢、風險評估、提出診斷建議、院外候診等醫療服務;2.0時代的主要特征是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醫生可以線上開具處方;3.0時代則實現“三醫”聯動,打破醫療、醫藥、醫保之間互不相通、聯動不足的壁壘,實現數據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統一,構建起與線下醫療雙軌并行的服務體系。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目前,互聯網醫療以慢性病管理和診療為主,以減緩病程,預防并發癥,有效降低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
《藍皮書》認為,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的需求、醫保控費的需求、互聯網生態系統完善,用戶使用互聯網服務的習慣及用戶增強的健康管理意識將推動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快速發展;線上醫保的接入、院外處方的增長、慢病分級診療以及用戶習慣由線下到線上的轉變將是互聯網慢病管理行業主要發展趨勢;穩固的醫患關系鏈、“新特藥”的數量、完善的供應鏈及線上醫保支付將是促成平臺成功的重要因素。
國家衛健委負責人指出,國家衛健委將督促“互聯網+醫療健康”政策落地見效,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建設。
去年11月2日,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其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自愿“簽約”納入醫保定點范圍,“互聯網+”醫保支付將采取線上、線下一致的報銷政策。優先保障門診慢特病等復診續方需求。門診慢特病患者在線上復診續方發生的診察費和藥品費,優先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各地將逐步擴大醫保對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醫療服務支付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