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科勒衛浴旗下部分門店擅自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并濫用人臉識別信息等問題;手機清理軟件將“黑手”伸向老年人,表面看是手機清理軟件,實際上卻大量獲取手機中的信息;幾元錢就能從“黑市”上買到智聯招聘、獵聘等招聘網站上的個人簡歷……
實際上,這些都是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被濫用的縮影。人工智能得到廣泛應用,上班打卡、信息登記、消費支付,人臉信息應用的場景已經越來越多。
人們在使用軟件過程中,都會遇到下載軟件后,APP會提醒你是否授權使用你的位置、訪問照片、通訊錄等信息。在電腦上瀏覽網頁信息,彈窗會根據你的瀏覽記錄針對性地彈出相關廣告;網上購物時,平臺也會根據消費偏好、瀏覽記錄進行推薦。
“千店千面”“千人千面”被廣泛提及,針對用戶偏好進行針對性推薦,為用戶決策提供了便利。但在效率背后,信息采集安全應該如何保證?個人生物信息過度采集和濫用將帶來哪些風險?
“cookie可以分為第一方cookie和第三方cookie,第三方cookie用途較多,如程序化廣告的頻控,廣告監測,監測分析都會采用。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首頁推薦、廣告推廣等屬于cook-ie跟蹤,cookie是小型文本文件,訪問網站時 cookie會被下載至個人設備,并存儲在瀏覽器上,如果不想被跟蹤,可以通過瀏覽器關閉。”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當前,cookie在各類網站平臺應用廣泛,網站可通過cookie識別用戶設備,并存儲某些與用戶偏好或歷史操作相關的數據。除了站內跟蹤,還有多網站平臺的跨站跟蹤,用戶形同裸奔,沒有什么隱私可言。
北京看懂研究院專家王赤坤表示,互聯網企業對獲取和收集個人信息有強大的利益驅動:個人信息包括通訊錄、通話記錄、位置信息、手機號、微信號、出行信息、交易信息、銀行卡、人臉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為互聯網產品使用,產品設計者和開發者根據這些數據,更準確地定位產品功能,提升客戶體驗,有利于產品的升級和迭代;互聯網企業開發新的互聯網產品,推廣部門可以根據用戶數據,精準匹配,精準推廣或投放廣告,精準拉新或引流,為新產品推廣節省費用;互聯網公司也可以根據用戶數據,為其他公司產品做精準匹配,精準推廣或投放廣告,收取廣告費。
3月15日,市場監管總局出臺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針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明確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應當明示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消費者同意收集、使用與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信息;在收集、使用個人敏感信息前,必須逐項取得消費者同意;未經被收集者授權同意,不得向包括關聯方在內的任何第三方提供。
王赤坤認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不僅僅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追求社會效益,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在行業規范的約束下,企業應該有更高的治理規范和治理標準,為社會發展樹立良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