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春節前后不少汽車企業發布了年度銷量計劃,但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正給汽車生產制造帶來困擾。而且從現狀看,短期之內也難有有效解決方案。
日前,保時捷官方表示,由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巨大需求以及汽車產業的快速復蘇,芯片短缺已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已經影響到整個汽車產業。未來幾個月,全球芯片嚴重短缺可能會影響保時捷的日常運營。
事實上,這并非保時捷一家面臨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到,汽車行業的“芯片荒”已經近三個月,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廣汽豐田、廣汽本田等多家主流車企均遭遇相同的困擾。
隨著受波及車企數量增多,芯片荒是否會演變為車荒,對于國內汽車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吳博峰 攝
車企面臨“芯片荒”
誰也沒有想到,在車市逐漸轉暖背景下,芯片問題會成為制約國內車市發展的一大阻力。
“當時只知道一些車企出現了芯片短缺的問題,個別車型生產研發受到影響,但考慮到車企全年規劃還在制定過程中,很多人沒往更遠的方向去想。”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王震坡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說道。
今年以來,由于芯片短缺,通用汽車暫時關閉了全球旗下幾座工廠;由于全球芯片短缺導致汽車行業減產,日本汽車制造商全球產量同比下降4.51%;美國新造車品牌Lucid宣布首款電動汽車將推遲至今年下半年上市,這款車本應在今年春季發布。
直至1月中下旬,隨著各大車企紛紛披露今年產能規劃以及產品投放時間表,人們才發現事情遠沒有想象中那般簡單。
今年1月20日,大眾汽車中國CEO馮思翰公開表示,“芯片短缺在去年12月份給我們帶來了生產影響,由于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無法生產,導致約1.5萬輛汽車減產。”
2月19日,雷諾集團向外界宣布,全球半導體短缺可能導致該公司今年汽車產量減少10萬輛。
顯然,汽車市場出現的芯片問題比預想的還要艱難。
作為全球主要芯片生產商之一,安森美近日表示,由于整個行業芯片短缺,該公司產品訂單激增,將在一或兩個季度后緩解汽車芯片訂單積壓的情況。換句話說,目前汽車芯片短缺現象很有可能在今年三季度才能根本改善。
在汽車產業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汽車市場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去年底出現的芯片供應緊張問題將在一段時間內對全球汽車生產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影響我國汽車產業的穩定運行。
時間到了3月,部分車企已經找到了緩解辦法,考慮直接從制造商購買芯片供應,尋求多方面供應渠道。以大眾汽車為例,其正在考慮與博世、大陸集團等芯片生產廠家建立直接的合同關系;而對于那些缺少解決問題良方的車企來說,不僅可能影響現有車型生產,也會導致新車型上市時間的推遲。
芯片所求各不相同
在智能汽車時代,芯片,相當于車輛的“心臟”。記者了解到,ESP和ECU是本次汽車芯片供應短缺最為集中的兩個單元。
1月,大眾汽車中國曾向外界透露,由于芯片缺少,導致其ESP無法生產。
據悉,大眾汽車中國旗下途銳、e-Golf、甲殼蟲、夏朗等所有車型均搭載ESP裝置。因此,ESP產量不足,自然會影響車企的生產。
具備行車電腦功能的ECU,即電子控制單元,同樣面對“一芯難求”的窘境。電子控制單元和其他電子控制元件一起組成了汽車的大腦神經中樞系統,隨時監控著車輛運行狀態。
為了緩解汽車芯片供應緊張問題,2月26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裝備工業一司聯合發布《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將促進汽車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廣優秀的汽車半導體產品,促進汽車企業與半導體企業的溝通對接。
據悉,《手冊》收錄了59家半導體企業的568款產品,覆蓋計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等10大類。此外,《手冊》還收錄了26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1000條產品需求信息。
葉盛基認為,疫情過后汽車產業會有一個供應鏈需求調整的訴求,需要業內及時做出判斷。毫無疑問,國內企業要增加在芯片領域的研發和投入,技術發展勢在必行,避免“卡脖子”的芯片問題愈演愈烈。
國產芯片補位還需時間
一直以來,各大車企主要通過向第三方公司外采芯片的方式獲取芯片。
受本次芯片短缺問題影響,目前主機廠紛紛加大芯片研發的力度。
2月22日,上汽乘用車宣布,其與智能芯片獨角獸企業地平線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將依托各自在汽車、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優勢,共同探索汽車智能化前沿技術,研發具有上汽集團品牌特色的智能化、網聯化汽車產品。
此次合作,上汽乘用車主要是看中地平線在芯片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為其產品高級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多模態交互為重點,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此外,長城、吉利、北汽等車企也先后在智能芯片領域有投資動作。
然而,自主研發芯片技術要求較高,解決芯片荒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
曾就職于國內知名新能源汽車公司、負責芯片領域相關工作的一位博士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研發芯片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很多年的持續積累和長期投入為支撐,這對于所有車企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順利情況下,單一芯片研發成本在億元左右,如果研發過程出現一定波折,研發成本還會大幅增加,這也是大部分車企選擇外采芯片的主要原因。
這位博士認為,決定一款芯片質量高低的因素取決于算力、功耗和穩定度。與國外相比,目前國產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耗偏高的問題,因各種物理缺陷造成的故障也更易顯現出來,會對產品可靠性帶來較大影響。
可以預見,即使車企選擇自主研發芯片,也需要一定周期的研發時間,車企較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