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車市的寧靜被一則價格下調信息打破。
1月1日,新年首日,特斯拉官方宣布派送新年大禮包:國產ModelY兩款車型均大幅下調市場售價,其中該車型高性能版本優惠幅度高達16.51萬元。消息一出,特斯拉中國官網在短時間內因訪問量過高而一度癱瘓,線下門店更是門庭若市。
不難看出,這則消息引發的連鎖反應會對國內消費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會改變新能源車消費市場的格局。
隨著外資品牌進軍新能源車市場,自主品牌面臨嚴峻挑戰。吳博峰 /攝
外資品牌強勢而來
“之前我預料到今年外資品牌會加大對新能源車市場布局力度,但選擇這樣一個時間節點通過這種方式開啟新一年市場競爭,還是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李萬里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隨著新能源車市場戰略地位的確立,這僅僅是外資品牌進軍新能源車市場的開始。
這并不是特斯拉品牌首次下調車型售價。去年10月,特斯拉對國產Model3車型標準續航升級版從27.15萬元下調到24.99萬元,在提升車輛續航的同時反而降低售價的行為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
產品售價逆勢下調,讓不少消費者為之心動。特斯拉官方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國產特斯拉Model3銷量為11.37萬輛,其中去年11月刷新歷史銷量紀錄,達到2.16萬輛。記者注意到,目前該車型已多月銷量保持在1萬輛以上。
不得不說,作為一款市場售價近25萬元的純電動車型,這樣的銷售成績不僅在新能源車市場中名列前茅,甚至超過很多同價格區間傳統燃油車型。
由于電動化已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消費市場對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顯著提升。特斯拉品牌也迎來更好發展良機。
提及特斯拉品牌,人們都知道其不僅是新造車品牌的創始者,更是首家外資品牌國產化落地的汽車企業。這家成立于2003年的汽車企業新晉成員,發展勢頭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從產品陣容來看,此前只有單一車型Model3,到如今有ModelX、ModelY、ModelS等多款車型,特斯拉產品矩陣迅速壯大,讓消費者感受到了外資品牌的來勢洶洶。
目前,瞄準新能源車市場發展機遇的外資品牌并不止特斯拉一家。
2020年,寶馬汽車帶來了創新純電動iX3;在傳統燃油車市場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大眾品牌,推出了源于全新MEB智能平臺制造的ID.4;期待重塑輝煌的北京現代品牌已在市場布局四款新能源車型。
去年12月31日,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今年新能源補貼政策在此前基礎上繼續“退坡”20%。這就意味著,隨著國家補貼政策接近尾聲,汽車企業依靠補貼的競爭優勢進一步縮減。
與此同時,持觀望態度多年的外資品牌開始對即將邁入發展快車道的新能源車市場產生濃厚興趣。
隨著外資品牌紛紛“擁抱”新能源車,有人在問:“外資品牌有無可能會復制特斯拉的做法,通過大幅下調產品市場售價來贏得消費者?”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這種可能確實存在,但像特斯拉這樣大幅下調產品售價的可能性并不大。“傳統車企大多早已在國內實現國產化,且產品定價機制十分成熟,而新造車品牌因市場營銷、國產化落地等因素,所以在初步定價時預留出一部分空間,而隨著市場發展逐漸成熟,此前預留出來的定價空間被逐漸釋放,最終將優惠讓利給消費者。”
特斯拉價格戰內有蹊蹺
有人說,特斯拉降價不過是走自主品牌發展的老路——依靠價格戰優勢吸引消費者。
從現實角度而言,降價最為顯著的結果就是車型售價更便宜,可以輻射更廣泛消費人群。
而本次降價似乎沒有看上去那樣簡單。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幅降價往往會影響品牌形象,但特斯拉的降價多少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軟件和智能化配置是新造車品牌的命脈所在,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通過大量在用車輛實際數據完善相關技術。
一直以來,特斯拉都試圖成為自動駕駛引領者,這也是各大車企在以電動化為載體,智能汽車賦能的主要競爭目標。目前,特斯拉自動駕駛硬件進入3.0時代。馬斯克也曾在去年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特斯拉將要實現最高級別自動駕駛。”
而實現這一切,需要一定規模的在用車輛實際數據去提升實際案例和數據庫容量。
從某種意義上,在用車輛能夠反饋給廠家多少數據加以參考和分析,決定著其自動駕駛的發展速度。因此,特斯拉本次下調市場售價,也有關乎自動駕駛方面的考慮。
自主品牌如何面對挑戰
面對外資品牌的來勢洶洶,自主品牌將如何面對挑戰?在特斯拉宣布官降的第一時間,蔚來、小鵬、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相關負責人均對此做出回應,“不會有大影響”是他們給出的相同答案。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公開表示,自己對特斯拉降價之后的競爭十分有信心,稱內部連電話會議都沒有開,特斯拉降價只是營銷手段而已。
李萬里直言,盡管自主品牌車企表現平靜,但外資品牌對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市場份額形成威脅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一直以來,汽車企業競爭實際上是企業之間專業人才和研發能力的比拼。
據了解,市場布局較早的自主品牌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儲備豐富專業人才,從整車生產到動力電池,再到智能化產品制造,覆蓋新能源車生產研發各個環節。
比亞迪是汽車企業中為數不多擁有自主研發車載動力電池能力的車企。去年年初,比亞迪交出了“刀片電池”,這款動力電池滿足高續航里程的同時又兼顧安全性,讓人們看到了自主品牌研發實力。去年12月,比亞迪又投資60億元,在安徽省蚌埠市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提升其動力電池生產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新能源車市場需求。據悉,比亞迪已先后在深圳、西安、重慶、長沙、貴陽等地建立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今年電池產能有望達到75GWh。
而小鵬汽車在研發團隊方面擁有全球化布局,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AI視覺技術研發方面集合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人才發揮優勢。未來,小鵬汽車計劃將研發團隊擴展至1萬人,形成全自研體系。
就在上周末,蔚來汽車首款純電轎車ET7上市,新車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百公里加速3.9秒,填補了純電車型高續航的空白。目前,市場上主流新能源車續航里程大多處于350公里至600公里區間,而量產車型能夠達到1000公里續航能力的車輛還不曾出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官方表示,今年新能源車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可以預見,隨著外資品牌的大舉進軍,這一細分市場競爭還將加劇。
王秉剛表示,新能源車市場健康發展,最終要回歸到以產品力為核心的賽道上來,這符合市場競爭規律,也是汽車市場的不變法則。
在他看來,新能源車已經到了大浪淘沙階段,被消費者認可的產品才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