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證監會提出了2021年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強調要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助力擴大內需。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也表示,銀行要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子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
雖然儲蓄向投資轉化并非易事,但存款搬家在過去幾年均時有發生。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加速,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對于消費者而言,2021年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非標、債券、權益類資產等概念會經常碰到,儲蓄向投資轉化已勢不可擋。
凈值化轉型加速
2020年7月,央行發布資管理財新規延期公告,這給銀行理財業務整改爭取了更多的可操作空間。然而,延期不是停滯。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轉型任務依然艱巨。
普益標準的研究顯示,2020年1-4月,全市場銀行機構凈值化轉型進度為51.4%;4-7月為53.82%;7-10月為57.98%。其中,1-4月全國性銀行凈值化轉型速度較快,轉型進度為52.45%。4-10月,農村金融機構凈值化轉型加速,增速始終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
隨著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增加,保本型理財產品加速退出。記者注意到,2020年已有部分銀行保本產品到期后不再滾動續發,少數銀行甚至直接開啟未到期理財產品的“強退”模式,越來越多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已宣告徹底清零。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指出,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化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銀行給客戶展示的收益率是業績比較基準,而非銀行到期一定會給客戶兌付的收益率。對于購買者而言,“破凈”將會成為新常態。
權益類產品發力
凈值化產品背后,對應的往往是某一類或幾類具體資產,其價值隨著資產價格的波動而波動。因而,2021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消費者不能再憑著預期收益率來買買買,而必須關注其底層資產結構。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國共有23家理財子公司獲批,其中21家已開業。其中,2020年開業的有徽銀理財、平安理財、信銀理財、渝農商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
理財子公司不斷登上舞臺,為資管行業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中國理財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287款;2020年以后,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數量達到2464款,是2019年全年發行量的8倍多。
上海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2020年該行發行的拳頭產品是“債項”混合類系列產品,其底層資產包括了非標和債券類資產。另外,以優質非標資產和債券資產打底,也配置一定比例的權益類資產,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中國理財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部銀行機構(包括中外資銀行和理財子公司以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行的存續權益類理財產品共有248款,其中由中資機構發行的有183款。而以10月份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投向情況為例,投資債券的產品有3299只,占比47.57%;投資股票的產品有192只,占比2.77%。
記者統計發現,在銀行權益型理財產品中,從業已公布凈值的部分權益型銀行理財產品來看,絕大部分產品的凈值目前都在1以上,僅個別理財產品凈值低于1,但也超過了0.99。其中,凈值最高的是工銀理財的一款3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公布的凈值為2.0550。
植信投資研究院預測,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權益類產品的發行數量與占比還將繼續增加,尤其是理財子公司應該會將打造完善的產品體系和適當增加權益性產品、長期產品作為長期發展方向。
銷售體系有望重塑
在西澤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鄧宇看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考驗的不僅僅是理財子公司的專業水平,更考驗整個銀行系統理財營銷、客戶服務的水平。未來的銀行理財格局將不再是粗放式營銷、產品思維,而是以客戶為中心、凈值化和專業性,依托理財子公司的投研、專業化營銷和客戶資產管理做強銀行資產管理業務。
監管部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2020年12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銷售做出明確規定。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厘清了理財子公司和代銷機構的銷售責任。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新規落腳點在“銷售”,對銷售渠道、銷售流程、銷售人員等理財子公司相關業務的銷售管理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規范,有利于從源頭把控銷售風險,避免不當銷售、誘導銷售等行為侵害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記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銀行已加強理財產品銷售人員培訓,并開展相關整改工作。
鄧宇表示,依靠高收益吸引客戶的營銷方法已逐漸被淘汰,因此銷售體系也應重塑。銀行應根據產品風險,重新劃分客戶類別,根據不同類型客戶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資產配置,實現分層分類營銷,提升客戶體驗和營銷專業度。